当前位置: 文山频道/ 要闻
八旬老人郭明进:扎根文山70年 见证七都大变迁
2018-03-26 22:56:44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生于1936年

1950年1月7日,郭明进随游击队解放文山县城

他亲历了文山建州的欢庆时刻

他是文山第一批建设者,见证了文山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纪念建州60周年,无限深情地回顾文山的历史,用珍贵的老照片展示了文山60年的精彩瞬间,讲述文山人努力向上的奋斗故事,表达文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七都晚刊记者采访了郭明进老人,听他讲述了他的故事及和文山近70年的情缘。

“郭明进”这个名字,于文山人来讲并不陌生:他参加了解放文山县城,亲历了文山建州的欢庆时刻;他是文山建州的第一批建设者,见证了文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一名勤奋的作家,离休后埋头创作至今20余年,82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还是一个极具传奇的励志故事,右手得了“书写痉挛症”不能写字,就用左手写字,并学会电脑,在国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300多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太阳照耀着多彩世界》等16部书,2008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实现了16岁时就想当作家的梦想。

82年岁月长河里,处处留下奋斗的足迹

  郭明进生于1936年,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人。由于生活所迫,童年随父母侨居在越南太原市,在太原华侨小学读过4年书。1947年10月,在越南高平省安平镇逃难时,遇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当时,郭明进的两个叔叔和大哥已在这个部队,于是11岁的他也就跟着参加了这个部队,并随部队回到祖国广西。1948年又随部队从广西转移到云南。战争年代,郭明进在游击队办的《新桂西报》《战斗报》做过油印员,在《战友报》做过缮写员、缮写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山地委做过文印组长、办公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文山县委书记、文山州农业局调研员等工作。

  参加革命后,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郭明进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没有系统读过大学,便自费参加了吉林大学中文系和太原刊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班学习并取得结业证证书,使他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有了一些了解。1978年,他在州农业局做调研员,主要工作是撰写单位的各种文稿,这样一干就是10年。

  “1987年2月9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当天早上我想撰写一份简报上报下发,但手指根本不听脑子指挥。连画一条线都歪歪扭扭,不能写字。”回想起那段“黑色岁月”郭老仍记忆犹新,因为没有什么比不能干自己喜爱的工作而更痛苦的了。

  最终,郭明进被确诊为“书写痉挛症”,这种病很难医,就像一架机器,用久了,磨损了,要修复到原来的样子是不可能的。由此,1990年9月,年仅54岁的郭明进就提前办理了离职休养手续。

  离休后,不甘心的郭明进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来激励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于是他尝试用左手写字,刚开始非常吃力,写不到200个字就全身疲倦,流出汗来。但他没有放弃,经过半年的苦练,终于学会用左手写字。

2006年,郭明进70岁时在文山留影。

  2001年,已有65岁的郭明进又克服了不懂汉语拼音的困难,用五笔字法学会电脑打字,之后就不断给报刊、电台投稿。离休20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300多家报刊、电台发表各类体裁作品2000多篇约300万字,有130篇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太阳照耀着多彩世界》、小小说选集《66朵红玫瑰》、八集纪实性电视片剧本《战斗在滇桂黔--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战斗历程纪实》、散文选集《带着梦想上路》、文学作品集《中国梦影响着世界》《阅读成就梦想》《格言与警语800句》等16本书,1993年加入中国微型小说学会,1995年加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997年12月参加了云南省作家协会,2008年7月11日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实现了16岁时就想当作家的梦想。

  扎根文山70年,满满的都是温暖的回忆

1953年17岁的郭明进

  1950年1月7日,郭明进随游击队解放文山县城,此后一直在文山生活,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山的变化。

  郭明进先后做过文山地委办公室秘书、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文山县委书记等。这些工作经历,让他感受并见证了文山的变化。

  “解放初期,不少人穿着补巴衣服,赤着脚。现在补巴衣服和赤脚不见了。”郭老说,解放初期,文山城的街道多是3~5米宽的沙土路和石板路。雨天行路很不方便,要挽起裤脚;雨季许多街道常被水淹。当时,文山城的人是从盘龙河挑水饮用。1958年后,陆续建起多个自来水厂,满足了全城居民用水。

  “那时文山只有南桥和北桥,桥面很窄。1964年以后,陆续修建了几座铁索桥、吊桥,但车辆不能过。改革开放以后就兴建了许多现代化桥梁,如今文山城区就有60多座风格各异的桥,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城’。”郭老说,现在全国都实行“河长制”,文山有了自己的“河长”,把盘龙河治理得更美了。

  “变化大的是电。”郭老说,解放初期文山没有电灯,夜晚全城一片黑。1951年在东正街口建成文山电厂,给首脑机关送电。改革开放后,又新建许多水电站,彻底解决了用电困难。现在全市1097个自然村全部通电,城市路灯有1.5万盏,夜晚的文山城处处金碧辉煌。有了充足的电,一座现代化城市迅猛崛起:冶金化工、三七产品、建材产品、烟草加工等都在这里亮相,家用电器很快普及百姓家。“以前,只有党政军首脑机关每个单位有一部手摇电话机,现在连小学生都有手机了!”

  “其实变化最大的是文山的交通。”郭老说,以前怎么也想不到文山也会建高速、通高铁、有自己的机场,现在强大的交通枢纽已经建成,带动了文山的旅游业,把更多的人吸引到文山领略这里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美。“这些变化,说明文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也享受到这变化带来的种种实惠,每每一对比过去的艰苦岁月,就觉得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很温暖。”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郭老说,如今的文山城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平坦宽阔,环境优美亮丽,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相信在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文山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文山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美。“60岁的文山正当年,就像现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处处是春光!”

    文山新闻网 记者 陈慧

责任编辑: 自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