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彬家以前的旧房
陶友彬(中)在建好的新房前喜笑颜开
“几十年都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进小洋楼!”苗族同胞陶友彬高兴地向我们介绍着他们家这几年的巨大变化。
陶友彬是文山市喜古乡小寨行政村以革勒村小组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农民,因为没有能力翻建新房,一家人几十年都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提起“老瓦房”,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特色、美丽、精致”这样的画面,可当笔者走进陶友彬家老房子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他家的房子完全没有想像中的样子,而是四面无墙,仅靠几根柱子撑起整个屋顶,整个房屋老旧破败,几乎没有居住条件。从陶友彬家里往外面看出去,到处都是漏光的,可以想像,碰到风雨天气或者冬天,住在这四面破烂透风的屋子里是怎样的境况。当笔者问:“你们冬天住在这里冷不冷啊?”陶友彬说:“冷是肯定的,但没钱没条件建新房,只能习惯这种生活。”
陶友彬随后带我们来到他的新家时,笔者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慨国家的扶贫政策对贫困农民带来的实惠。笔者眼前矗立着一幢两层半的“小洋楼”,这和之前看到的陶友彬家的“烂瓦房”仿佛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这两层半的“小洋楼”,宽敞明亮,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走进屋里眼前一亮。陶友彬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他说,要不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自己怎么能盖起这么漂亮的“小洋楼”!
陶友彬一家6口人,老母亲已70多岁丧失劳动力,3个孩子都在读小学,全家上下的衣食起居仅靠夫妻俩种田种地维持,贫穷一直困扰着他们。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陶友彬一家通过栽种八角、养牛、养猪积攒了一些积蓄,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盖起了自家的“小洋楼”。贴在陶友彬家“小洋楼”门口的一张“明白卡”详细记录了他们家的脱贫历程。临走时,陶友彬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国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刘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