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全县所有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马关县农村“危房清零”工作实践
至2017年初,马关县仍有3万余户12万余名群众“蜗居”在破陋危险的杈杈房和土坯房里。让每一户贫困群众住上安全稳固的舒适房,成为马关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的“硬骨头”和最大的“拦路虎”。面对困难与挑战,马关县全力以赴,大胆探索,科学实践,在全州率先实施四类对象与非四类对象危房同步全覆盖改造,并将在2018年底完成31378户危房改造工作,让全县所有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从“忧居”变“优居”,在马关县向着农村“危房清零”目标任务迈出巨大步伐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积累与一点一滴的实践积淀。
加固改造——小麻固新寨村加固改造保留建筑原貌
谋与策
住房是最基础的保障,也是最大的民生。马关县地处山区、半山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危房存量多……面对如山的重重困难,该县应势而动,顺势而谋,毅然提出2018年底“危房清零”的目标,并直击“目标、方式、标准”三大核心,围绕核心剖析困结所在,制定相应对策,让昔日的“拦路虎”变成“载人马”,“硬骨头”变成“磨刀石”。
谋篇布局,危房清零一盘棋。为确保“危房清零”不落一家、不漏一户,开展全县危房拉网式排查。截止2017年初,全县纳入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的共有22658户,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共有8720户。底子清楚了,情况明了了,但两者是否同时同步实施危房改造?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的资金又从何而来?马关县毅然选择主动加码,将四类对象和非四类对象危房改造同时纳入改造目标,统筹部署,同步实施。目标确定,果敢而为。面对资金短板,该县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筹措改造资金,2017年以来累计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4.44亿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全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489户,其中:4类重点对象18968户,非4类重点对象6521户。省级任务竣工率130%,县级任务竣工率81%。
鞭驽策蹇,凝聚改造一股劲。危房改造,贫困群众既是对象,又是主体,要让群众的手动起来,必须先使群众的心热起来。该县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发力点”,充分舞动政策驱动这根“激励棒”,按照“政策执行不走样、县情实际不脱离”的原则,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农村房屋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农村特困农户房屋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安居房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农户建房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性政策措施,对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和不同形式的危房改造分别给予2.3万至6万元的资金补助,同时还给予最高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支持,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自主进行危房改造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早日实现安居梦的热情和干劲。
易地搬迁——马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社区”
建与改
政策有了,许多群众的心也热了,但怎么建?怎么改?受居住面积和居住习惯等的影响,部分群众的手却迟迟动不起来。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县根据危房特性及群众实际需求,采取多元化的危房改造方式,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改造。
拆除重建,建出美丽家居。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以突出当地特色风貌、打造区域危改亮点为重点,对有基础,有条件实施拆除重建的群众户均补助3万元。大力倡导亲帮亲、户帮户、邻帮邻,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己的家园自己建。都龙镇苗族村寨冒天水村,群众危房改造愿望强烈,有的村民早早的就把自家的危房拆了,住着临时搭建的雨棚实施拆除重建,不到11个月,全村41户163人全部住进了统一规划、具有苗族特色的美丽家园。
加固改造,改出传统民居。针对不愿拆除重建,房屋主体结构稳固的群众,该县积极鼓励实施居民加固改造。按照实际发生工程量进行补助,补助总金额不超过2.3万元,改造农户基本不花一分钱,便可美化亮化自家的传统民居。加固改造因施工程序简便、施工期限短、工程造价低、有利于群众保留建筑原貌和建筑面积等特点,适应了当前危房改造的要求和群众需求,有效解决了农村危房改造中“建了房子、空了袋子、欠了款子”的难题。仁和镇格洒行政村竹林村侯昌荣家,40天便完成了110平米的房屋加固改造,自己没花一分钱便住进了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新房。
政府统建,建出稳固安居。农村特困农户是贫困群众中的特殊群体,其房屋改造更是危房改造工作中的“上甘岭”。对于唯一居住房为危房或无房,且无自筹能力建设或改造房屋的农村特困农户,马关县按照户均补助6万元的标准,采取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统规统建的方式,在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有宅基地或村组安排的宅基地上新建房屋,兜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已有200户特困户住进了稳固安居。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优居。马关县地处滇桂石漠化片区,部分村寨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为彻底解决这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该县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结合实际,着眼长远,科学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时,优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进城入镇”等方式,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出故地有“安全感”,留住乡愁有“归属感”,挪出穷窝有“幸福感”。如南山园区安置点,因地制宜,优化重组生活与生产要素,全面落实搬迁户就学、就医、生活服务、家门口创业择业等,实行一体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如今,一期项目涉及的7个乡镇13个村寨447户1781人已经搬出深山,住进了“幸福社区”,后期还将有1072户4167名搬迁入住,成为“幸福居民”。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搬迁人口1194户4610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613户2473人,同步搬迁人口581户2137人。
拆除重建——都龙镇冒天水村建出具有苗族特色的美丽家园
责与则
压死责任,全程跟踪问效。为全面推进“危房清零”,该县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明确各乡镇和县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职责,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挂包帮”责任制度,并实行县处级领导包乡(镇)、各挂钩联系单位(部门)包村、领导干部包户、村级领导帮联系的工作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任务到人、职责到人、考核到人。同时,制定下发了《2018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年终奖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办法》,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一票否决”范畴,对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挂钩乡(镇)和分管行业扶贫部门的县级领导、行业扶贫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挂钩村(社区)的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挂钩帮扶责任人6类人员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压紧压实压死工作责任。
坚持原则,严格标准质量。为确保农村危房清零执行政策“不变形、不走样”,马关县对扶持对象认定、补助标准、农户贷款数额、贴息支持、面积控制以及改造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量化细化,严格按照“全面实行基本的质量标准、结构设计、建筑工匠管理、质量检查和全面保障基本的管理能力”5个基本要求,从规划、选址、备料、施工到竣工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和服务,并加强档案管理,做到一户一档。同时,马关县专门组建了14人专家组实行分乡(镇)挂包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及抽查验收,有效确保了危房改造的质量。(特约记者 王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