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历史的巨变 辉煌的成就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9日 14:53:06  来源: 云南网-文山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历史的巨变 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积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克服了各种困难,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农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从建国、建州到三年经济困难,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结合山区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市场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州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发展要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基于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2018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281.19亿元,比1952年的1.62亿元增长172.6倍,年均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158.62亿元,比1952年增长181.3倍,年均增长8.2%;林业产值16.1亿元,比1952年增长182.8倍,年均增长8.2%;畜牧业产值93.48亿元,比1952年增长258.7倍,年均增长8.8%;渔业产值8.3亿元,比1952年增长16600倍,年均增长15.9%。

  从各阶段发展情况看,改革开放前发展较为缓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仅为2.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始终坚持把富民强州、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兼顾,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1.9%,比改革开放前年均提高了9.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年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年均提高了10.8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年均提高了9.8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年均提高了31.1个百分点。

  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在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优势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现代化成效显现,农业农村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产业结构显现优化。建国初期,我州农业农村经济总量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为支撑。这种结构与我州具有多样性的气候、地理、自然资源极不相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发挥文山比较优势,着力抓好农村经济内部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了烤烟、辣椒、蔗糖、果蔬、畜牧、渔业等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强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调绿、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调新,为全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2018年,全州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56.4%、5.7%、33.2%和3%,与1952年对比,种植业上升了2.8个百分点,林业上升0.3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渔业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从农作物播种面积上看,2018年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2万亩,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比1952年下降了38.8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404.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4.2%,比1952年的4.0%提高了30.2个百分点;烤烟、中药材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占经济作物面积的比重明显提升,分别比1952年提高了4.9、4.7、和21.7个百分点。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辣椒、甘蔗、蔬菜、水果、茶叶等为特色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有力助推了全州特色农业的不断壮大。特别是我州立足州情,发挥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强势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通过积极的探索、扶持和培育,使文山三七产业发展壮大、文山烟叶广泛使用于知名卷烟品牌中、文山辣椒产品远销海内外,木本油料、蔬果等特色种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主要渠道。2018年,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5104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0.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动力。

  科技支撑彰显成效。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应用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建州前,我州农业生产全靠简单的铁木农具和畜力耕作,农业科技的应用一片空白。建州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全州结合实际,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增产行动计划和畜禽水产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良种良法和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2018年,全州在104个乡镇(街道办)推广“两杂”面积达302.6万亩、优质粮油推广面积362.4万亩,完成水稻旱育稀植74.2万亩,粮食规范化种植165.4万亩;旱地地膜覆盖栽培247.7万亩;土肥推广563.7万亩。同时,全州切实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农田种草养畜、渔业网箱健康养殖和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等重点工作,为保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和农产品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70年来,我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夯实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基础,我州的粮食总产实现“15年连增、5年连破15亿公斤”的良好格局,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粮食保障。2018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65.4万吨,比1952年的31.1万吨增长4.3倍,年均增长2.6%;油料总产量达6.3万吨,增长38.4倍,年均增长5.7%;甘蔗总产量达140.9万吨,比1952年增长86倍,年均增长7.0%;三七产量达0.94万吨,增长834.2倍,年均增长10.7%;烤烟产量5.1万吨,比1952年增长126.5倍,年均增长7.6%;蔬菜产量107.5万吨,比199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5.9%。

  主要畜牧产品稳步增长。2018年末,全州大牲畜存栏头数达113.8万头,比1952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2.1%;生猪存栏186.7万头,增长8.9倍,年均增长3.5%;生猪出栏224.8万头,增长11.5倍,年均增长4.0%;羊存栏37.8万头,增长15.4倍,年均增长4.3%。肉类产量较快增长,2018年,全州肉类总产量达27.2万吨,比1980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7.8%。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70年来,州委、州政府针对我州农业基础薄弱、抵制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文山实际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在立足地方实际,争取上级和各方支援的同时,积极发动全州各族人民投工投劳,坚持和弘扬“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着力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018年,全州104个乡镇(街道办)、962个行政村(社区)全部通车、通电话;自来水受益的行政村(社区)748个,占行政村(社区)的77.8%,移动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覆盖乡村。农村电气化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农村用电量达75052万度,比1970年538万度增长138.5倍,全州13721个自然村、16111个村小组全部通电;13663个自然村、15971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均占总自然村和村民小组的99%以上。交通、通讯和电气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州农业生产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繁荣农村经济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意识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随着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一方面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2018年,全州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32.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7%,比1980年的99.3%下降32.3个百分点;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为65.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比1980年提高了32.3个百分点。2018年,农村居民工资收入2669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6%,是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力助推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2018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30元,比1952年的16元增长625.9倍,年均增长10.3%。

  70年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农民居住环境的显著改善以及宽带互联网、电子商务、小汽车等逐步进入普通农民家庭等,全州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面貌呈现了质的飞跃。(李冰雁)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