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放眼西畴大地,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到处活跃着驻村扶贫干部的身影。来自国家、省、州、县的7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34名驻村工作队员,他们下沉一线,勇挑重担,发扬苦干实干的“西畴精神”,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描绘出一幅幅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时代画卷。
尽锐出战,奋战扶贫一线
走访贫困户、动员产业发展、查看饮水情况……,云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下派到西畴县西洒镇英代村的驻村扶贫工作第一书记郑福然在下派西畴的两年里没有一天闲着。
“虽然辛苦,但看到西畴的每一点变化,就又充满了很大的干劲。”郑福然这样说。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畴县按照“尽锐出战”原则,把“擅长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干部选派到贫困村去,每年年初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下派驻村工作队员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确保了每个贫困村有各级派驻的驻村队员3—5人,每个非贫困村有县级派驻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2名。
围绕“怎么帮、如何扶”,西畴县采取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示范带动等方式,提升驻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2020年以来,共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参加“西畴精神”宣讲,参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暨驻村扶贫工作队培训班、全省脱贫攻坚实战能力提升培训班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集中学习等,切实增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对政策把握、谋事干事能力和决战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培训、学习, 全面淬炼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工作出色”的驻村队伍。
严管厚爱,激发实干热情
今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检委会下派西畴县瓦厂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晓歌因走访贫困户途中摔倒骨折,听闻工作队员受伤,县驻村扶贫工作总队长带领县驻村扶贫办人员第一时间前去探望,为受伤队员送去慰问金,并令其回家休假养伤,待痊愈再战。
一直以来,西畴县坚持从“物质关照、精神关怀、能力关爱、政治关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驻村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
2017年,依托村委会“十有十能”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了驻村工作队员吃、住在村的基础保障;以县级财政为保障,为每名工作队员拨付每天50元(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助和通信补助;要求省、州、县派出单位严格执行每年为本单位派出的工作队员安排工作经费制度,落实好定期组织体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驻村干部经常性谈心谈话、关心关爱等措施,全方面为驻村干部“撑腰”“鼓劲”,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为加强管理,制定下发《西畴县驻村工作队员日常管理考核积分办法》对驻村工作队员签到和日常管理考核积分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造成不良后果的驻村干部及时调整和处理。2020年以来,对9名发挥作用不到位的队员进行了约谈提醒。
西畴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主渠道,2016年来共提拔、重用成绩突出的驻村干部46人,在职称评聘时给予倾斜的38人,全方位激发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奋力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一排排整齐的大棚,一个个忙碌身影,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巴西菇种植基地内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正值巴西菇采摘季,加保村小组建档立卡户沈文柱今年种植了4个大棚,预计收益5万元。
“变化缘于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他们看准村里自然环境优势,瞄准产业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发展巴西菇种植产业,带动贫困群脱贫致富。”龙正村总支书记刘禹仲感慨地说。
在西畴县,各级驻村工作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紧盯薄弱环节到问题整改清零销号,打出了一套套组合拳。
巩固脱贫成效,产业是关键。
目前,西畴县驻村工作队带领各村群众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培育壮大茶叶、八角、乌骨鸡、阳荷、石材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了蔬菜、花椒、杨梅、药材、核桃、养殖等农产业,建成8万亩八角、2万亩茶叶、5万亩花椒、0.5万亩杨梅、30万头商品猪、300万只乌骨鸡和规模化烤烟等10余个种养业基地,消除了产业空白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5年多的攻坚决战,到2019年底西畴县实现62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9881户37177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6.52%下降到0.12%,2018年在全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并先后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和国家抽查。
正是西畴县这一批批奔波在基层一线,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的驻村“铁军”,他们顶风沐雨、披星戴月,以“西畴精神”为引领,用无数心血与汗水,为西畴脱贫努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云南网通讯员 西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