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小故事】聂应菊:让羊铃脆响在绿水青山间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30日 11:03:42  来源: 云南网

  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但对于羊儿午后却是好时光,没有露水,羊儿可以尽情地觅食。聂应菊戴着草帽,赶着一百多只羊向山里走去。路边郁郁葱葱的核桃树摇曳着,地里的玉米苗、牧草欢快地舞动着。羊铃铛脆响,荡漾在一望无际的青山之间。青山的青与黑山羊的黑,鲜明的对比,却是极为的融洽,青与黑,在这里交融,铺展出的是一种幸福。羊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的幸福。

   聂应菊(左一)实地培训养殖户

  看着满眼的绿,聂应菊不觉又想起20多年前的景象。三尖山村是砚山县石漠化最严重的村子,房前屋后都是石头,房子建在石头上,庄稼种在石缝里,土地贫瘠,树木稀少,生态恶劣。秋天,庄稼收割后,放眼望去,就只有石头和随风飞舞的灰尘。而聂应菊住的房子,低矮,简陋,雨季,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家庭贫困,生态恶劣,始终困扰着聂应菊。

  如何走出一条路,一条既能致富又能绿化美化村庄的路。聂应菊苦苦地思索。一次,外出赶集,不经意间听到了这么一句话“生意七十二行,栽姜养羊”。栽姜,三尖山这样的土地不太适合,养羊,兴许可以试一试。回家后,聂应菊和丈夫李波商量,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钱。这是2007年,36岁的聂应菊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当年养殖黑山羊31只,第二年发展到66只,第三年发展到90多只。养羊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羊生病了,手足无措,羊产子了,不知如何处理。每当这个时候,聂应菊总是咬紧牙关,想办法。聂应菊要争一口气,要把别人的打击变成动力,要过上好日子。

  遇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羊的数量的增加,聂应菊觉得总是放养,不太现实。天天赶着羊儿满山跑,羊儿食量大,或多或少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2009年,聂应菊开始种牧草。每天聂应菊夫妻俩扛着锄头进山,锄头与石头的碰撞声,叮叮当当。手磨出了泡,泡破了,又长成了老茧。100多亩石头地,硬生生靠用锄头挖,栽上牧草。聂应菊记不清挖缺了多少把锄头,只记得每天重复的劳作腰酸背痛。但一想到眼前的荒山变绿地,无边的绿色涌动,聂应菊又鼓劲继续劳作。几个月后,牧草站住了脚跟,疯了似的拔节生长。远远望去,牧草像甘蔗一样,风中掀起绿色的波涛。牧草割了又长,只要不下霜,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每年春天割后,施上羊粪,牧草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牧草绿化了环境、养肥了羊儿,羊粪又使牧草蓬勃生长。一种有序的,良性的循环悄然形成。

  聂应菊(左一)实地培训核桃种植

  2010年,林业局推广核桃种植,聂应菊毅然决然种了140多亩1400多棵。经过精心呵护,核桃树茁壮成长。10年,核桃树已长成,遍地的石头被绿色掩映。每次走进地里,先前那种风中的干燥已感受不到,飞舞的灰尘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鲜的空气。

  家庭富裕了,生态好了,但聂应菊觉得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还是不算好,一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才算好。养羊与生态保护,大家一起做,家家户户日子好了,整个村的生态都好了,石漠化严重之地成为宜居乡村,会是多美的令人向往。生活在这样的村庄,又会是多么的幸福。

  2015年,聂应菊牵头成立了应菊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吸引了102户农户加入,养殖山羊3800多只。涉及到长岭街11个村小组。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这一过程中,聂应菊向社员宣传养羊与生态保护的知识,引导大家保护好生态。

  帮助合作社社员发展,尤其是帮助建档立卡户发展,困难重重。村里的建档立卡户黄家明,家庭十分困难,有两个孩子,其妻子长期卧床不起,聂应菊动员黄家明养羊改变现状,黄家明吞吞吐吐,不愿养羊。几经上门动员,黄家明答应养羊,但买种羊的钱都拿不出来。聂应菊决心帮黄家明一把,免费送给黄家明9只能繁母羊,1只公羊,让黄家明加入合作社,学技术,走上脱贫路。2016年至今,黄家明卖掉了30多只羊,收入在8万元左右,圈里还有78只。黄家明养羊,每天都把羊赶到山里跑一跑,然后关回圈里喂牧草。羊,健康健壮。黄家明也处理好了养羊致富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养羊,黄家明有了收入,加上精准扶贫政策扶持,黄家明推掉了30多平米的水泥砖房,盖上新房。他妻子的病也治好了,也能干活劳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如今,聂应菊的合作社有社员165户,其中有建档立卡户117户,很多卡户都种植牧草,种植核桃,养羊的同时,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

  为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更好的发展经济,2018年,聂应菊开始进行林下种植,种白芨、种颠黄精。聂应菊的土地需要打理,需要临工,聂应菊优先请建档立户,拔草、施肥等,每人每天发100元的工钱。村里有一个叫黄周燕的建档立卡户,黄周燕双目失明23年,上门的老公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家庭收入入不敷出,房屋破烂不堪。享受低保兜底后,黄周燕住上了新房,可是如何进行巩固却成了问题。黄周燕有个母亲,50多岁,有劳力。聂应菊需要临工,及时通知黄周燕的母亲到地里劳作。一年下来,黄周燕的母亲能从聂应菊这里得到6000多元的收入。劳作中,聂应菊也会向黄周燕的母亲讲讲生态保护,希望通过口口相传,大家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们都能自觉的保护生态。

  夕阳未下,聂应菊往回赶着100多只羊。路边,核桃树间缀着果子,核桃树下,白芨、颠黄精轻轻地随风摇着叶子。聂应菊通过养羊,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生态。

  羊铃铛脆响在绿水青山间,是那样的和谐。(砚山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刘海春)

责任编辑:钱霓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