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陶,是砚山县的四张文化名片之一,砚山县江那镇的窑上村,便是砚山土陶的发源地。刘绍慧——当地有名的土陶制作非遗传承人,他把土陶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相互融合,不但让土陶更加实用美观,还赋予了土陶的生命活力。
记者见到刘绍慧时,他正在教大女儿学习土陶拉坯技艺,今年55岁的他依然动作娴熟,眼脑手快。刘绍慧告诉记者,自己家世代烧制土陶,自己13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陶,到现在已有40多年了。他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时代发展中外地白碗、香炉、坛子取代土罐、土碗、土花盆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刘绍慧:一定要去外面考察一步到位,要走得更远,就只能去学高端的艺术品,就要出去学。
刘绍慧深知,传统的烧制技艺和产品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一直走传统的老路,就有可能面临灭绝,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于是,在刘绍慧49岁的时候,他毅然只身出去建水、平顶山、青州等名陶产地拜师学艺,甚至不惜代价,几番周折把师傅亲自请到家里教学,谈起自己学习的经历,刘绍慧既感慨,又深受启发。
刘绍慧:我们现在最大的特点是几种泥巴配起来就是一种配方,所以我们的陶就很高端了,以前我们烧的那种土陶的窑子拿来烧这种是烧不成的了。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刘绍慧始终保持一颗玩泥巴的心,他似乎熟悉了每种泥巴的“性格”,潜心研究泥巴的成分、颜色、特点和粘度等。而窑上村的泥土也正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泥土含碱度高,烧制出来的产品喝水泡茶后口感都与众不同。所以每一件土陶产品都是别具一格,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回归了泥土的生命与活力,赋予了艺术的灵魂和美感,在昆交会等各种平台大显身手。
刘绍慧:我们地方的土质我就比较了解了,所以做的东西泡出茶来各方面还是比较受我们本地群众喜爱。爱红色的就烧红色的给客户、爱黑色的就可以烧黑色、爱古铜色的也可以烧古铜色给,可以算得上高档次的艺术品。
刘绍慧介绍,要成功烧制一件上好的土陶成品,一共有20多道工序,一件成品的问世,整个工序需要40多天。从制泥、发酵、过滤、控干、蒸空、拉坯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刘绍慧习惯了纯手工制作,因他他喜欢触摸泥土的感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学习,现在刘绍慧烧制的土陶成品率都在98%以上,风格和艺术美感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既拥有了窑上土陶的华丽,又拥有了窑上土陶的淳朴。目前,刘绍慧的土陶已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造型独特、色彩鲜明、方便实用、雅俗共赏的中高端艺术品,基地也成为了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和爱好者的学习交流之地。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刘绍慧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土陶技艺世代传承下去。为此,他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把土陶制作技艺的精髓交给了大女儿和儿子。大女儿刘玉从小就跟着父母学做土陶,虽然已经结婚,但一直跟着父亲发展土陶。
(砚山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