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泥土,他在山峦沟壑间跋涉;俯首躬行,他在荆棘众生中拓荒;帮扶贫困,他在乡亲们身边穿行;决胜贫魔,他在忠孝难全中尽忠;心系群众,他在身患癌症时选择坚守。他就是文山市公安局民警、小街镇驻麻栗寨村第一书记——甘勇。
(拍摄于9月26日,甘勇与麻栗寨村群众亲切交谈)
甘勇今年55岁, 2018年3月,被派任小街镇驻麻栗寨村第一书记。麻栗寨村位于文山与红河交界,辖11个自然村400户1705人,其中档卡户137户58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0%以上,属典型的边远山区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面对麻栗寨村的贫与穷,甘勇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走村串寨,深入贫困户家中,精准调查、记录信息、交心谈心,用入组入户的脚步换来了百姓的信任。“只有深入群众,才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这样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扶贫、不走弯路。”甘勇说。
(拍摄于9月26日,甘勇走访麻栗寨村,了解村情)
精准扶贫,关键是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甘勇在抓好村“三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想方设法、倾尽所能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冬瓜林村档卡户陶文清,其妻子患有白内障,视力模糊,行动不便,加之还有两个小孩需要照顾,让他无法外出务工,因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极其困难。对此,甘勇多次到他家走访,协商脱贫对策,并协调希诺康公司让他承包近200亩银杏树的管理工作,每年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最终顺利脱贫摘帽。“没有甘书记的关心照顾,我们都建不了房子,特别他还找工作给我们做,真的非常感谢他。”陶文清满怀感激地说。
(拍摄于9月26日,甘勇到麻栗寨村陶文清家走访)
农民要想富,产业是关键。针对麻栗寨村有几十年种植薏仁的传统,甘勇决定组织农户规模种植薏仁。在挂勾单位和小街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9月注册成立了文山灿波薏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麻栗寨、朵白库、白石岩等村寨300余户农户种植薏仁2000余亩,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现在薏仁不仅发展得好,我们还争取到上海扶贫资金200万元,建设麻栗寨村薏仁加工厂,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将推动薏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甘勇说。
(拍摄于9月26日,麻栗寨村发展的薏仁产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9年5月底,甘勇被查出身患直肠癌,医生建议马上手术,但他选择了放弃,而是回村带病坚持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如果我不在,有好些工作就不好开展,特别当时是全市脱贫攻坚冲锋的关键时期,我不能因为做手术而拖后腿。”甘勇说。“因为当时家庭环境不好,经济负担比较重,特别是他放不下扶贫工作,所以他就想放弃治疗。当时我心情很复杂,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妻子甘毅说。
(拍摄于9月26日,甘勇带病坚持驻村工作)
纵然是“癌症病人”也不下“火线”,甘勇内心深藏的是对贫困群众的深沉挚爱,印刻的是不忘初心、坚守到底的执着与赤子情怀。“甘书记真的是个好干部,他为我们村的脱贫攻坚,付出了一切。”小街镇麻栗寨村党总支书记熊家精表示。自古忠孝难两全。驻村两年多来,由于长期驻守扶贫一线,妻子一人担起了照老顾小的重任,特别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让他无比愧疚。“我内心真的很愧对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孩子,但我作为一名党员、扶贫第一书记,必须心系群众、完成使命。”甘勇表示。
(拍摄于9月26日,甘勇与父母在一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多来,甘勇舍小家顾大家,扎根麻栗寨村,一心一意扑在扶贫路上,工作实绩硕果累累。今天的麻栗寨村,环境变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精神乐起来了,全村137户58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两年多来,甘勇用忠诚和热血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精神,用实际行动破解了脱贫攻坚中一个个瓶颈问题,用忠诚奉献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他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山乡,温暖了村庄。
云南网通讯员 黄启德 普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