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小黑木耳托起致富梦
近日,笔者在富宁县木央镇前进村的汇民养殖合作社种植基地内看到,一排排菌棒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每条菌棒上一簇簇黑木耳肥厚光亮,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黑木耳。
2016年,该合作社理事长方天元将合作社流转的60亩土地用于种植黑木耳。2020年,他通过多方考察,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借鉴东北黑木耳种植经验,大胆尝试立体栽培模式,应用棚室立体“吊袋”种植。该种植模式不受气候、场地等条件限制,极大拓展了栽培空间,解决了传统种植方式生产劳动强度大、菌棒易污染、投入成本高、占地多、产量低等难题。目前,基地内共有黑木耳菌棚18个,每个棚可种植菌棒21.6万棒,预计可生产13吨干菌。“按照一公斤60元来算,13吨能收益78万元,减去菌棒成本和劳动成本,预计今年可盈利40万元。”方天元说。
为破解“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个瓶颈,木央镇大胆探索冷凉山区、石漠化地区短、平、快的产业发展增收路子,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稳定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摘帽的长效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政策扶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及种植大户等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推出土地流转入股增收、金融贷款入股增收、扶贫政策入股增收、基地务工入股增收、超产奖励入股增收、返包管理入股增收、效益收成入股增收、村级集体入股增收的“八入股、八增收”模式,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木央集镇易地扶贫搬迁种植基地的大棚内,村民们正不停地采摘着袋料上冒出的黑木耳,然后将一个个装满的背篼从大棚里背出,均匀地把黑木耳铺在架子上晾晒。“以前搬过来担心没有事情做,没有收入,现在木耳基地就在村子附近,得空了就过去基地里打工,一天可以挣100至200元,又不耽误带娃娃。”幸福村村民赵直英高兴地说。同样是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幸福村村民陈占林也有自己的打算,“我是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合作社当中,平时一起参与管理,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明年计划种植10多亩黑木耳。”
据了解,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木央镇积极探索产业与就业相融合的增收模式,引导合作社及种植大户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就地与异地相结合、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同时,鼓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与合作社建立带贫利益联结机制,群众通过直接到基地参与建设或务工实现稳定增收,从而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