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之曙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魏晋时期曹丕对秋的描写,言语中尽显秋的寒意寂寥,但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曙光乡,这里的秋天是另一番景象。初秋的曙光乡,尽是丰收的颜色。走进曙光乡田心寨村,村民们正在田间收割金黄的稻谷。68岁的张运光老人正在用半自动化机械,在自家田里为稻谷脱粒。张大爷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田心寨村实施小水利工程,把活水引到了田里,加上机耕路也修通地头,村民既实现了旱地变水田的理想,也实现了旱涝保收。
在距离田心寨村不远的角所伟基油茶基地,这里的1800亩油茶已经挂果。红色的油茶果坠在枝头,跟随着初秋的风轻摇,仿佛在接收丰收的信号。近年来,曙光乡将油茶产业作为乡里的重要产业来抓,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用好各项帮扶政策,认真谋划和实施油茶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全乡共有油茶面积10000余亩,带动周边5000余人就近就业,油茶真正成了乡里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曙光乡也通过种植油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曙光乡,这里秋天的颜色不仅是油茶果的红,也犹似火红的幸福。
来到曙光乡拖董村,一棵千年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矗立在村子的后山,树上挂满青色的果子。村小组长陆树奇告诉记者:“永远也想不到老祖宗留下来的古树,成了现在村民的摇钱树。”在拖董村的深山老林里,野生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多达12238株,树上挂着的青色果实中富含神经酸。大量医学研究证明,神经酸是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核心天然成分,对提高脑神经的活跃程度,防止脑神经衰老有很大作用。
曙光乡是喀斯特地貌显著的乡之一,山多地少。为守住一方绿水青山,该乡硬是在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喀斯特地貌上种下了近7.7万亩核桃。经过精心管护、改良,入秋后的曙光山间房后,均能看到挂满果实的核桃树,一个个饱满圆实的核桃仿佛在向等待丰收的村民发出信号。近年来,曙光乡把发展产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同步实施、“同频共振”,先后种植了10000余亩油茶、5000亩青花椒、7000亩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350亩砂糖橘、300亩蔬菜。产业发展让曙光乡逐渐奔向“曙光”。(杨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