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措施探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5日 11:26:00  来源: 云南网-文山日报

  原标题: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措施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遗系统性保护,就是要把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非遗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一、文山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必要性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文化资源丰富。11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孕育出许多特色鲜明、世代相传、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民族文化,其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成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特色。如:以丘北县僰人文化、广南县句町文化(铜鼓文化)等为代表的民族人文文化;以壮族“三月三”节、苗族“闹兜阳”节、西畴“壮族女子太阳节”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风俗文化;以壮族纸马舞、彝族葫芦笙舞、坡芽歌书、壮剧等为代表的文山民族歌舞戏剧类艺术文化;以民族刺绣、苗族蜡染技艺、广南银饰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文化;以壮族农民版画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文化等。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边疆各民族精神生活及其农耕文明的展现,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山州“非遗”加速流失的现象非常严峻。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传统服饰、文史资料、风俗传承机制等少数民族的特性正在消融变异;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技艺、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势在必行。

  二、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各县(市)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非遗文化事业和非遗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开展法律和政策研究工作。在我国,对非遗保护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云南省在非遗的立法工作和保护实践方面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文山州各县(市)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通过持续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逐步摸清了全州民族传统文化的分布和项目分类情况,在调查挖掘、研究的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传承保护。2004年以来,文山州全面铺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各县(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开展全面调查,不断补充完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遴选出优秀特色项目进行逐级申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逐步形成有计划的保护和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相继出台了《文山州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非遗”保护取得实效。文山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加大文物和“非遗”保护力度,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要打造兼顾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循序渐进开展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多措并举加大保护力度。按照目前文山州机构改革的情况,文山州非遗保护工作主要由州文化和旅游局负责。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我州加大了对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力度,使全州非遗项目得到了全面保护传承。

  首先,实施资源普查,建立四级保护名录体系。目前,文山州已形成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逐步形成了有重点、有规划的非遗保护。列入国家级别的非遗保护名录5项,分别是“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 “女子太阳山祭祀”,并有代表性传承人6人。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44项,如“苗族花山节”“壮族纸马舞”“苗族闹兜阳”“棒棒灯”“彝族弦子舞”“瑶族度戒”等,并有代表性传承人78人。有州级非遗保护名录128项,代表性传承人149人。有县(市)级非遗保护名录334项,代表性传承人378人。

  其次,建立保护区和传承示范点,开展活态保护传承活动。文山州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承示范点的方式,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目前,文山州共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有国家级的,如“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壮族村示范点、彝族村示范点;国家级“彝族葫芦笙舞”项目示范点、传承活动点。有省级的示范点,如“壮族刺绣技艺”项目示范点。针对一些历史积淀丰富、发展良好、具有明显文化遗产价值的地区,还申报设立了省级、州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和传承示范点,有利于传承人的培育以及对传统活动的继承和开展,推动非遗项目长期、有效、科学、活态地传承。

  再次,开展宣传展示和理论研究工作,提高传承能力。为宣传文山州非遗文化普查成果,加强保护成果的利用,近年来,文山州对所有的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名录进行建档立册,对相关的文图、音像等资料进行妥善完整保存,并分类建立数据库,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和传承活动。如: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非遗文化传承人经验交流会、传承人技艺技能展示活动,在文山新闻网站开设非遗文化专栏等,有效提升社会参与度。并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有效提升非遗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推动非遗文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制度,搭建非遗文化人才发展平台,为传承人提供观摩、学习、研究等便利条件,提高传承能力。

  (三)创造条件推动非遗文化开发利用。为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州里依托各县(市)非遗文化资源,通过民间民族手工艺品、民间民族演出、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进行开发性保护,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如文山州的刺绣工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民族民间刺绣产业已经逐步迈上市场化、经营化的轨道,现已开发的民族民间刺绣产品主要有壮锦系列刺绣品、壮族包花刺绣品、壮族扣花刺绣品、苗族挑花刺绣品、汉族泡花刺绣品、收藏性刺绣品、民族服饰、绣花鞋帽、绣花手绢等几大系列;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加工规模的重点企业,如文山钰幅戎民族刺绣有限公司、西畴传统手工刺绣厂;西畴县兴街镇、砚山县白沙坡村被评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民族刺绣产品不仅满足州内、省内、国内需要,一些产品还远销越南、泰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市场。实践表明,把非遗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通过创造和创新,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传承,赋予非遗文化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动产业发展,尤其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山州积极探索,成效显著。然而,“非遗”文化的保护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比如,政府提供的服务有限,各项政策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非遗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等。“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培育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

  首先,确保文化意识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自信,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其次,根据文山各县(市)非遗文化情况,依据濒危程度、外部特点、文化类型等,对非遗文化进行分类管理,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开展相关的专家咨询,建立一定的指导意见及保护原则,完善与非遗文化相关的配套措施。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丰富传播手段,拓展公共传承空间。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民族文化传习馆、民族民间人才工作室等文化设施,开展非遗文化的相关培训和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构建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环境,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保护、人人享用非遗保护的成果,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第四,稳步提高非遗文化市场的有效运转。市场是非遗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可合理利用和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创意研发,促进非遗产品增值。非遗文化可与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文化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实现文化旅游协调并进的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鲜活见证。“十四五”时期,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总体规划意识,因地制宜、分项施策,提升非遗治理水平和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杨秋莉 吴艳彬 高武梅 何旭艳)

责任编辑:杨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