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传承多彩历史文化 畅享文山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3日 09:52:00  来源: 云南网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自古就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通道之一,享有“交趾古道”“滇桂走廊”之美誉。

  文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五万年前就有晚期智人“西畴人”在此繁衍生息,广南县一带更是与古滇国、夜郎国齐名的句町古国都城所在,不仅诞生了灿烂的句町文化,更有壮族铜鼓文化与稻作文化交融共生,成为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文山人杰地灵,这片土地浸润了深厚的红色基因、悠久的革命传统,是著名学者楚图南、“狂飙诗人”柯仲平、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王有德的故乡,孕育了文山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山精神”“西畴精神”;文山物产丰富,是“南国神草”三七的原产地,催生了独特的食药同源民族饮食文化,成为休闲康养的时代新宠。在文山这片神奇美丽的红土地上,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生动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好在文山”。

句町文化传千年
 

 

  探秘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不外乎考古发现和史料佐证。《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广南府志》记载,汉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汉朝封句町部族首领毋波为句町王。《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记载,在句町王封王以前,在西南民族中,受封王者有夜郎王和滇王。《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句町”与“滇”为同时期的部族,也是汉王朝在云南继封“滇王”之后的第二个王。句町国作为汉王朝在西南地区的主要方国,在西南夷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2007年至2016年近十年间,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文山州文物管理所、广南县文物管理所,对位于文山州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村白龙坡的汉代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封土堆墓5座、小型墓葬2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诸多文物,其中包含铜鼓、龙虎纹金腰扣等一大批重要器物。2019年10月7日,牡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及史料记载,足以证明以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坝区为中心约5平方公里的牡宜遗址,正是汉代句町王族的活动遗存,证实了牡宜坝区就是句町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句町古国的千年兴衰,句町王毋波的封王故事,除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史料外,主要记载于《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该书记载: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句町国内附大汉王朝,汉武帝在其地置“句町县”。公元前81年句町侯毋波因助汉平叛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有功,被汉昭帝封为“句町王”。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25年),西汉朝廷派牂牁太守陈立诛夜郎王兴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句町国日益壮大,控制了益州郡及牂牁郡的广大地区,成了当时西南地区最大最强的王国。从公元前81年汉昭帝诏封毋波为王开始,句町国一直延续到公元502年萧齐时期被梁朝取代,历时达583年,若从公元前111年句町国附汉算起,则有613年。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岁月的尘埃落定,历史的故事渐行渐远,但文化的传承却从未间断。“句町”这个古老王国,不仅是秦汉以来“大一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生动范例,同时也见证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如今,走进文山的村村寨寨,很多村寨还保留有供奉毋波的土主庙,通过挖掘句町古国在青铜文化、稻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遗产,将句町古国文化品牌打造为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以及民族特色展示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南国神草”耀百年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云南江川伤科名医曲焕章研制出百宝丹,这就是后来享誉海外、畅销东南亚的云南白药,据传曲焕章之所以研制出百宝丹,得力于上山采药时无意间发现的一味伤科奇效草药——三七。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名贵珍稀药材,因“七叶三枝”而得名三七,为传统治疗跌打损伤的主要药材,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笃实者山,辉光者文”,被誉为世外桃源的文山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还拥有独特宜人的自然环境,集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三个相对”特点于一身,独有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条件为三七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山是三七的故乡、主产区,是世界公认的三七道地药材产区,文山州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三七种植历史至今已有4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三七之乡”。

  据了解,三七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的珍贵及奇特疗效由此被世人认可和接受,被誉为“南国神草”。

  好山出好水,好水育一方。三七茎、叶、花均可入药,为中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被国家卫健委列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同时也造就了文山以三七为主体的食药同源民族饮食文化。文山食药两用的代表菜肴以三七气锅鸡最为有名,被誉为“十大滇菜”之首。据传三七气锅鸡为清代乾隆年间临安府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菜肴以三七、土鸡为主料,以“气锅”这一“蒸、煮、炖”三法合一的烹饪方法进行烹饪,不仅美味可口、老少皆宜,而且将三七补血、补气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生长于这片沃土上的三七,在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不断开发培育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质优异,已然成为文山的耀目之星。“春天食花、夏天食菌、秋天食果、冬天食七”的食药同源民族饮食文化,成为“好在文山”的地理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养心、养眼、养肺、养生”。

人文风采通古今
 

 

  文山“一州连两国四省”,历史上的“交趾古道”从四川南下,经文山到达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今天的“滇桂走廊”由文山向东西两端延伸,“交趾古道”与“滇桂走廊”在不同的时空中交会。

  文山历史演变建立在优越的地理条件之上,在秦汉时期,文山便有“交趾古道”之美誉,是蜀地经僰道、滇池向南,从句町、进桑入交趾(今越南),达于南海的必经之地。在与越南接界长达438公里的国境线上,边境进出口贸易日趋繁荣,自然风景可观,民族风情文化多姿多彩。11个世居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壮族“三月三”、苗族“踩花山”、彝族“花脸节”、瑶族“盘王节”等,一个节日一个传说,一个传说一个向往,各族人民互通互融,在文山这片热土上共建美好家园。

  文山境内多为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走进文山,仿佛走进一处世外桃源,水是这里的灵魂,山在水里、水在山中、山水相拥;喀斯特岩溶遍布、峰丛林立,河道蜿蜒组成了文山钟灵毓秀的风景。《诗经》中有“隰有荷华”之句,文山普者黑喀斯特绿洲就是这样一个源远流长的水世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水文环境,孕育了该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你可以泛舟湖上,在夏日的荷塘上做一次采莲女;或恍若身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沉浸于坝美田园山色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丘北普者黑的渔舟唱晚,广南坝美的世外桃源,还有广南八宝的田园综合体风光以及文山薄竹山的云海日出,柳井溶洞群的地府洞天……丰厚的人文资源,是文山各族人民对共享美好生活的诚意。

  自然的馈赠根植于文山的奇山秀水之间,世居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信守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则,以自身的勤劳淳朴,成就了仿若世外的一方绝域、一处仙境。而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文山,通过不断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优势产业也正在从这片古老土地亘古的智慧中萌发出新的辉煌。

  作者:兰天明 王成跃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