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壮族染布技艺:用乡愁织就文化传承之梦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8日 15:54:49  来源: 云南网

  染布制土布衣是壮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但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这一技艺逐渐式微。然而,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农村地区,一些壮族妇女仍在坚守着染布、织布、手工制衣的传统习惯。如今,这种技艺不仅承载着她们的乡愁,更成为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重视的重要力量。

  农大姐是富宁县田蓬镇木坝村人,尽管已在城里生活十余年,但年少时与父母一起染布、穿手工土布衣的时光,始终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成为她心中浓浓的乡愁。

  “这件衣服是我妈妈做的,穿了七八年了,都已经旧了,但我还是很喜欢穿,这是来自母亲的爱,也是我对壮族文化的热爱。这件衣服是我妈妈做的,穿了七八年了,都已经旧了,但我还是很喜欢穿,这是来自母亲的爱,也是我对壮族文化的热爱。这件衣服是我妈妈做的,穿了七八年了,都已经旧了,但我还是很喜欢穿,这是来自母亲的爱,也是我对壮族文化的热爱。”农大姐农说道。

  如今,像农大姐这样有着相同情怀的人不在少数。近日,她们相聚在新华镇头塘村,重温壮族染布工艺,找回儿时的记忆。妇女们互相帮忙,熟练地展示着药物染布的全过程。她们将买来的染料倒入水中,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浸泡、煮沸后,将布料放入染缸中反复浸染。随着染料的渗透,布料逐渐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彩。之后,她们将又布料拿到河里反复漂洗、晾干,回来后再放入煮沸的米汤中二次浸泡、晾干,最后用木槌反复敲打布料,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完成整个染布流程。

  据农大姐介绍,壮族染布工艺历史悠久,过去多依赖蓝靛染料,需经历复杂的“立缸”发酵、反复浸染等步骤,耗时长达一周,但染出的布料色彩鲜艳、耐洗不褪。如今,药物染布不仅保留了传统染布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技术的便利。

  染好的布料经过手工缝制,就成为独具特色的壮族服饰。这些服饰不仅用于日常穿着,也是壮族父母留给子女的独特嫁妆。农大姐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年轻人。  

  壮族妇女们用巧手和智慧,将传统染布技艺从历史深处延续到现代生活,守护着壮族文化的根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南网通讯员 黄彩玲 林汪

责任编辑:韩艳慧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