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头图 >> 正文
千年岩画焕新生!麻栗坡让文物走进生活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 09:38:00  来源: 掌上文山客户端

  原标题:千年岩画焕新生!麻栗坡让文物走进生活

  在麻栗坡县城东面的崖壁上,大王岩岩画用它远古的赭红色线条勾勒出先民的身影,静静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如今,麻栗坡县以创造性的实践,将千年岩画元素融入现代公共建设,沿着岩画所在的山间修建健身步道,在县城核心区域打造大王岩广场,让沉寂千年的文物以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走进公众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风景。

  沿着千年岩画所在的山间,麻栗坡县修建了一条串联自然与历史的健身步道。步道两侧,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织成绿色穹顶,草木清香沁人心脾,虫鸣鸟唱构成悦耳的背景音,行至高处,县城美景尽收眼底。步道尽头便是大王岩岩画,这里没有生硬的文物隔离带,而是让岩画与密林、山风、路人自然交融。游客在休闲散步时,既能感受现代健身设施的便利,又能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这种“不打扰的亲近”,让文物保护不再是冰冷的禁令,而是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日常。

  若说健身步道是让历史融入自然,那么大王岩广场则是让历史拥抱市井烟火,广场的设计巧妙提取岩画的色彩与图案元素。黄昏时分,广场舞的舞姿与岩画人物的舞姿在暮色中重叠,孩子们在刻有岩画图案的广场设施间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在石凳上,指着广场墙面的岩画复刻品讲述祖辈相传的故事。这里没有博物馆的肃穆,而是以更鲜活的方式让岩画走进生活。当远古时代的赭红颜料与现代灯光交相辉映,当原始艺术的抽象线条成为广场舞的背景板,文化传承便有了最接地气的模样。

  大王岩岩画于1983年6月文山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并经岩画专家多次调查考证,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岩画作品,迄今4000余年。从画面及留下的遗痕推断,属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艺术欣赏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画依天然石壁绘制,分Ⅰ号、Ⅱ号画点。Ⅰ号画点主体画面绘制两个高大的人物图像,长发、裸体,两脚分开,双手下垂,手腕外翻,手心向下,手掌下各绘有一白色线条垂下连接下部人物、动物等图像。图像面部祥和、神秘、庄重,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勾画出五官、头发,从额头到鼻底部位画一垂直黑线,上半部的脸以白色为主,下半部的脸为赤红加白线描绘,头部占全身比例的五分之二。人像高约3米,用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画面与巫术礼仪,生殖崇拜有关。Ⅱ号画点长约20米、高3米,距地1.5米。用赤色矿物质颜料,以树枝或手指当笔作画,该画点大部分画面已模糊不清。

  从崖壁上的神秘图案到人们生活的健身步道、休闲广场,麻栗坡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文物保护的最佳方式,是让其融入生活。健身步道与大王岩广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岩画增添了现代气息,更在于打破了文物与公众的隔阂。这种“以用促保”的思路,让古老岩画在现代城市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标,也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了对历史的致敬与传承。

  站在大王岩广场远眺,崖壁上的岩画在夕阳下若隐若现,步道上的人影与广场的喧嚣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麻栗坡县的探索证明,文物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其以恰当的方式“活”在当下。当千年岩画成为人们散步的背景、孩童游戏的伙伴、城市文化的符号,历史文化便真正实现了从“遗产”到“生活”的跨越。(何彧至 贺正凤)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