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关县古林箐乡团结村委会兴隆村小组,一条249米长的山地轨道运输系统,架设在他的洋瓜种植基地间,让农产品运输告别“肩挑背扛”的传统模式,步入机械化运输新阶段。
走进村民柏绍云的洋瓜地,只见银色轨道蜿蜒山间,满载洋瓜的运输车沿着轨道快速平稳行驶。“以前采收洋瓜,每天要雇四五个工人,每人120元工钱,一年光人工成本就要好几千元。”柏绍云介绍,自从有了这条轨道,仅需两人配合,就能轻松完成运输工作。轨道单次可承载600公斤左右,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每年能节省近万元人力成本,同时还降低了瓜果在搬运过程中的损耗。
这条轨道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2024年,柏绍云在抖音上看到山地轨道运输视频,结合自家山地地形特点,他投入3万余元,历时半个月建成了这条实用的运输轨道。从轨道材料选择到车厢尺寸设计,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柏绍云的创新实践不仅改变了自家的生产方式,更在当地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周边村民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对这种“轻量化、低成本、易推广”的运输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古林箐乡政府将其列为农业现代化典型案例,计划深入调研后,结合当地砂仁、香蕉、百香果等“七个万亩产业”发展实际,在全乡范围内推广应用,打造高效、低碳的农业运输体系。
从传统农耕到机械运输,从个体探索到全乡推广,柏绍云自建山地轨道的实践,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创新活力,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古林箐乡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更多农户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程攀 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