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打造云南最大产业集群!文山一基地投用!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11:07:01  来源: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打造云南最大产业集群!文山一基地投用!

  近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首个现代化生姜科技育苗基地在德厚高速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式落成投用。该基地由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通过引入盆栽种植、水肥一体化等创新技术突破传统生姜种植瓶颈,为文山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盆栽技术破难题,水肥一体提效能

  在德厚基地大棚内,一盆盆生姜种苗整齐排列,叶片翠绿挺拔。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这批5月移栽的姜苗通过精准控温、控湿系统实现标准化生长,预计亩产8吨,较传统模式提升60%。

  公司负责人张贵云向记者介绍,传统种植面临三大痛点:轮作周期长、土传病害导致减产、土地租金每亩高达3200元。而基地独创的“牛粪发酵基质+腐殖土”配方,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水肥利用率提升至100%,较传统大水漫灌提升40%节水率。更关键的是,盆栽体系实现“姜-玉米-油菜”三年轮作模式,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彻底打破“种姜伤地”的产业魔咒。在销售方面采购商更能接受这种无病无臭的生姜,在管理方面也比传统种植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损失。

  

  “这种盆栽种植方式不仅使亩产提高一倍,还能让老百姓摆脱病虫害和土地租用困扰。”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云说道。

  良种培育增效益,家门口就业惠民生

  据介绍,基地育种团队从文山本土生姜品种中优选出高原特有品系。这些品种凭借其更强的抗病性、更优的品质以及对当地气候土壤的良好适应性,成为高产稳产的基础,且良种姜辣素含量达到0.1%-0.3%。

  “好品种搭配好技术,去年在德厚试种了3亩,亩产达7.5吨,今年我们又在德厚和追栗街扩种了70亩。下一步就计划将这套技术和种苗向广大种植户推广出去。”张贵云介绍。

  基地的建成运营,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的革新,也直接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目前,基地已吸纳固定用工27人,涵盖技术管理、田间操作等岗位,并优先聘用周边村寨的农户,月均工资4500元。

  政企携手强链,产业振兴富民

  与此同时,在追栗街镇,总投资2772万元的生姜加工中心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上海对口帮扶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将建设集智能分选、热泵烘干、恒温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精深加工”的完整闭环。相较传统的加工方式,可减少10%损耗。

  张贵云介绍,按照规划,该项目将通过“企业供苗+农户种植+合作社统销”模式,年内带动5000亩生姜标准化种植,使全镇种植规模突破万亩,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5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以上。

  “我们是云南省第一家盆栽式生姜种植基地,德厚基地是种苗和技术示范核心,追栗街加工中心是产业航母。当两个基地形成联动,我们就有底气打造云南最大的生姜产业集群,让文山姜走向全国餐桌。”张贵云说。

责任编辑:韩艳慧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