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宁县木央镇木思村江家塘小组的舜峰家庭农场里,40多头高峰牛在标准化棚圈内悠闲踱步。农场主江家凯望着膘肥体壮的牛群,算起了增收账:“两三年光景,母牛从20头繁育到50多头,去年卖牛纯赚10万,下一步扩建育肥牛圈,日子更有奔头。”
这是木央镇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木央镇锚定“生态种养、产业兴农”目标,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通过政策护航、技术赋能、示范引领三措并举,让“牛经济”真正成为农户的“钱袋子”。
从犊牛引种到圈舍建设,从牧草种植到饲料加工,木央镇构建起全链条补贴体系。目前已落实牧草种植补贴40余亩,预计发放牛犊补助超84万元。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全程跟进,“我们不仅送补贴,更送服务。”木央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畜牧)副主任周贵介绍,技术团队常态化下乡指导牧草种植、青贮制作,动物强制免疫密度常年超90%,为产业发展筑牢防疫屏障。
“草喂牛、牛产粪、粪还田”的生态闭环,在舜峰家庭农场展现得淋漓尽致。江家凯自种的甜象草、玉米,既解决了饲料难题,又让土地肥力倍增,养殖成本降低近三成。这种“不花钱买饲料,还能卖有机肥”的模式,成了农户争相效仿的样板。
“看到江家凯养牛省时赚钱,我当即把猪圈改牛圈。”木央村老街小组的徐昌磊考察归来后,迅速转型加入养牛大军,不到一年便将肉牛从8头扩至25头。在示范点带动下,全镇1000余户养殖户投身其中,存栏高峰牛达1.2万头。
如今的木央镇,正规划引入专业公司,探索“公司+农户”模式,利用边境资源扩大养殖规模,预计年底存栏量将突破2万头。从零星散养到规模经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木央镇的肉牛产业正以强劲“牛劲”,拉动乡村振兴加速跑,“犇”出了新活力,为当地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美好画卷。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应文吹 黎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