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洒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里达镇瓦蚌村的山坡,蜂糖李种植基地里已是一派繁忙。串串饱满翠绿的果实压弯枝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艳一边招呼乡亲们采摘,一边算起增收账:“从前守着薄地紧巴巴过日子,如今跟着党组织入了合作社,订单种植让收入翻了几番,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富宁大地上,党建引领下的集体经济正结出串串“金果子”,绘就出南疆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建强"主心骨",筑牢发展根基
"发展集体经济,关键要有能打硬仗的党组织。"富宁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的话,道出了当地发展的密钥。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散、弱、虚"的痛点,富宁县大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役军人中精选村"两委"班子成员,尤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县已培育致富带头人472名,储备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761名,75户农村党员实训户成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以前村干部说话没人听,现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里达镇那坡村党总支书记深有感触。通过常态化开展精准培训,去年以来全县举办村(社区)干部集中培训3期628人次,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致富带富能力显著提升。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转化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激活"人才源",注入振兴动能
"在外年收入再高,不如回家乡干出一番事业。"田蓬镇上寨村村民廖世兵的选择,成为富宁县"人才回引"工程的生动注脚。放弃城市高薪返乡创办合作社的他,不仅自己靠种植黄精、重楼致富,更带动村集体经济从2.17元跃升至409万元。
富宁县打好"乡情牌""政策牌""事业牌",设立返乡创业人才服务窗口,用足创业担保贷款、用地保障等政策,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4期5542人次,5支高层次专家团队扎根田间地头,解决产业技术难题10余项。"兴边人才集市"专家服务团33名专家巡回指导,50余名本土与帮扶人才向边境一线流动,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念活"产业经",结出富民硕果
"八角林里结出'致富果',甘蔗田长出'甜蜜钱'。"洞波乡群众的顺口溜,道出了富宁县"一村一策"发展产业的实效。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富宁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让每个村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洞波乡做强八角、甘蔗特色种植,归朝镇发力农产品加工与商贸物流,田蓬镇探索"边关风情游+特色种养殖"融合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集体经济版图。
在里达镇那坡村,村党总支领办的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护、统一收购,让八角产量质量双提升。创新推出的"8515"利益分配机制(总收入85%归农户,15%归村集体),让村集体经济从2023年的10.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0万元。去年,全县15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村均增长8.17万元,这些"金果子"正转化为硬化的村道、整洁的庭院、完善的公共服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富宁县以党建为舵,让基层党组织成为领航集体经济的"红帆",集聚人才力量,深耕特色产业,让壮乡大地的集体经济枝繁叶茂。串串"金果子"里,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映照着群众幸福的笑脸,更彰显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生命力。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