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富宁瓦蚌村:"党社联建"结硕果 "小水果"托起振兴梦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3日 10:06:59  来源: 云南网

  夏日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里达镇瓦蚌村,漫山果树枝繁叶茂,蜂糖李挂满枝头,游客穿梭林间体验采摘乐趣。谁能想到,这片瓜果飘香的"金山银山",曾是闲置撂荒的荒山秃岭。瓦蚌村党支部以"党社联建"为抓手,用一颗颗"小水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捧起"致富果"。

  党旗插在果园上 荒山变身聚宝盆

  "以前守着荒山发愁,现在果园里务工每天能挣80元,年底还有分红!"正在给果树疏果的村民王维芬笑着说。曾经的瓦蚌村是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大片土地闲置。村党支部直面困境,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组织18名留守妇女成立"巾帼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50余亩荒山起步,党员带头试种蜂糖李、枇杷等优质品种。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艳带头钻研种植技术,邀请农技专家驻村指导,让荒山渐成果园。如今,瓦蚌村水果种植面积扩展到400余亩,带动6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变为"殷实",昔日沉寂的山村焕发生机。

  科技扎根泥土里 果子结出"科技味"

  "过去凭经验,现在看数据。"负责果园技术管理的党员黄忠华指着手机里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介绍,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智能系统会自动调控灌溉。为提升果品质量,村党支部主动对接镇党委和县农科局,争取380万元建成"数字化果园",智能传感器全天候监测果园动态,实现精准管护。

   党支部还联合合作社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从果树嫁接、修剪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如今,村民们都成了"土专家",蜂糖李挂果率提升20%,优果率达90%以上,"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种植"的蜕变,让瓦蚌水果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三产融合串珠链 果香引客八方来

  "春天赏花、夏天摘果、秋天品鲜、冬天暖锅,四季都有回头客。"花园餐厅负责人杨扬算起增收账,去年光接待采摘游客就带来10多万元收入。瓦蚌村党支部瞅准旅居村优势,推动"水果+旅游"深度融合,在景区周边打造"四季果香"采摘区,配套建设统一风格的售卖亭和特色餐厅,让"摘果游"成为新亮点。

   依托上海对口帮扶资源,村里打通外销渠道,蜂糖李等水果直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端市场。数据显示,去年以来,瓦蚌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及民宿收入200余万元,外销水果创收150万元,"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迎刃而解。

  品牌擦亮金招牌 甜蜜事业众人享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瓦蚌的蜂糖李,甜过蜂蜜!"直播间里,张红艳手持果实热情推介。村党支部深谙品牌价值,牵头举办"蜂糖李采摘节",邀请媒体宣传,培育"瓦蚌蜂糖李"网红品牌,线上销售额突破10万元。

  合作社注册"里达巾帼兴革"商标,实行统一标准、包装、销售,改变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如今,瓦蚌水果不仅走进大城市商超,更通过电商平台直达消费者,"小水果"形成"大产业",品牌溢价让村民腰包更鼓。

  如今的瓦蚌村,果园连成片,游客络绎来,村民笑开颜。"党社联建"模式下,一颗颗甜蜜的水果串联起产业、就业、增收的链条,成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片热土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越铺越宽。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张乾波 王蕾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