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暑期的蝉鸣掠过村寨,砚山县的村头巷尾正掀起一场特殊的“教育热”——全州首创的村级家长会模式,正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实践,为文山教育改革写下生动注脚。
作为文山州自主改革事项,砚山县今年再度推开村级家长会,构建起覆盖全县1000个村小组的育人网络。由县教体局牵头、乡镇党委政府主导、学校统筹协调,12次部署会与12次培训会精准发力,983支由教师、干部、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深入村寨,让3.7万名家长走出家门,在村头共话教育。
与传统校内家长会不同,这场“村头议事”打破了校园围墙:务工家长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孩子成长讨论,村民从“只问温饱”转向“共商学业”,学校则在倾听中校准教育方向——有学校根据村民建议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有村社主动承担起课后托管责任,家校社的双手在村寨紧握。
“不仅是开个会,更是建起了育人共同体。”砚山县教育工作者这样定位这一创新。如今,家长意见清单闭环处理、家校共育师资队伍专业赋能、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昔日家校沟通的"最后一公里",正成为教育合力的“增效点”。
从校园到村寨,从单向通知到多元共治,砚山县的村级家长会,正以最贴近乡土的方式,为乡村教育改革探路前行。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张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