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黑支果乡天生桥村的泥土里,总带着一股军人的韧劲。90后退役军人华翼志脱下军装换上“农装”,以“革命军人一块砖”的赤诚,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吹响冲锋号,让永不褪色的迷彩成为这片热土上最亮眼的底色。
军装虽卸,攻坚本色不改
2021年,面对村委会换届“青黄不接”的困境,已在文山市小有成就的华翼志毅然返乡。“八年军旅教会我的,就是啃硬骨头。”这位曾在中缅边境维稳任务中获嘉奖的“优秀带兵班长”,把训练场的拼劲带到了泥泞山路。
天生桥村18个村小组散落山间,道路硬化是村民几代人的期盼。华翼志带着村“两委”班子踏遍沟壑,争取资金500余万元,每天泡在工地上盯质量、解纠纷。2022年底,全村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致富路”。看到村里留守老人养老难,他三赴湖北考察,争取105万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2场暖心活动让“老有所乐”照进现实,老人们总说:“小华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红土生金,产业冲锋在前
“军人打胜仗,靠的是精准出击。”华翼志深谙此道。他盘活闲置的木章坝养殖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牵头成立高峰牛养殖合作社,让1800余头肉牛成为306户村民的“摇钱树”。
天生桥村有传统“牛街”,却因管理无序制约发展。华翼志争取170万元建成标准化大牲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突破2万头,交易额达1.2亿元,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他还组建乡级村投公司,带动12个行政村“抱团”发展,每年为各村创收超10万元,为80名干部缴纳养老保险,让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山间燃烧。
红色铸魂,精神血脉永续
天生桥村的红土地上,曾见证滇桂黔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华翼志两度穿越滇桂边界,寻访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遗址,收集整理“苗岭雄鹰”王开洪烈士的事迹。他争取1177万元修复革命旧址,建成王开洪纪念馆和红色文化广场,3.5公里“红军路”重现当年风貌。
“在党史发生地学党史才更有力量。”华翼志组建的“革命文化宣讲队”,56场红色教育覆盖2000余人次。广西、云南多地3000余人次来此开展主题教育,红色基因化作发展动能。如今,他正规划“红色+旅居”项目,让革命精神的“精神遗产”变成乡村振兴的“发展资产”。
铁血治村,锻造振兴战队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华翼志把部队的管理经验融入基层治理,打造“党建+”模式破解治理难题。推行“殡葬改革+党员+寨老”模式,4个月建成全乡首个村级公墓,实现零矛盾纠纷;以“绿美先锋行”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牛滚塘小组登上县级“红榜”,木章坝小组获评“省级卫生村”。
为化解“能力空心化”,他请来农业专家授课,自己化身“免费兽医”,曾守在牛圈一天一夜救活3头牛,帮村民陶某靠养殖供出两个大学生。面对两户村民多年的宅基地纠纷,他用“三尺巷”的故事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各退一步”,让“远亲不如近邻”的和睦重回村寨。
从维稳尖兵到乡村领头雁,华翼志用行动诠释着“脱下军装,脱不下使命;改变身份,不变担当”。在他的带领下,天生桥村党支部获评县级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那抹穿行在田间地头的迷彩,正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答卷,成为千万退役军人扎根基层、续写荣光的鲜活注脚。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陆正珍 陈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