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富宁县者桑乡,漫山遍野的八角林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一场关于“重生”的故事。2024年以来,者桑乡紧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对“开花少、结果稀”的八角林动起“手术”,以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为“手术刀”,精准施治,让3000亩八角林“旧貌换新颜”,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绿色引擎”。
者桑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11万余亩的八角林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藏。然而,曾经粗放的管理、病虫害的侵袭,让这片宝藏一度“蒙尘”,产量低下,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八角林重新“活”起来,2024年,者桑乡争取到60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启动八角基地建设和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项目,在5个行政村打造3000亩高质量示范基地,安哈行政村的529亩示范基地便是其中的“先锋阵地”。
来到安哈村八角低效林改造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围绕着几十年树龄的老八角树忙碌。沿着树冠滴水线开环沟施肥、仔细除草,“断尖+环施+统防统治”的管护组合技,成为唤醒老树生机的“秘诀”。富宁兴鑫丰产林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廖先旺看着满林的八角树感慨道:“刚接手时,这片林子杂草丛生,经过两次改造,现在开花结果的景象太喜人了。”
改造要想持续见成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关键。者桑乡创新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收益按村集体15%、公司10%、农户75%的比例分成。如此一来,村民成了产业的“主人”,公司也有了投入的底气。安哈村党总支书记陆妹介绍,示范基地不仅带动120余名脱贫户就业,每人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去年也收获了12万余元的分红,实现了“双赢”。
这份双赢还体现在更多村民的钱包里。示范基地巨大的用工需求,为附近村寨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岩外小组村民陆政通笑着说:“在这做工一个月能挣四五千,供孩子上大学不成问题。”据了解,公司仅发放就业工资就达80多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碗”。
示范效应持续发酵,周边村民纷纷效仿。岩内小组的黄李定接手父亲的50亩老林后,照搬基地管护技术,一年时间,树势恢复,产量翻倍,预计今年收入可达7万元。邻村的刘绍东也把100多亩八角林管理得井井有条,去年丰产,收入近18万元,“老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树”。
如今,者桑乡已有300余户群众自发改造低效林2万余亩。者桑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何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富宁县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大管护技术培训,完善配套设施,持续做好示范引领、品种选育和品牌建设,让八角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预计2025年,全乡八角产值将突破2.1亿元,曾经的“绿色林海”正化作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应文吹 白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