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竹为丝,经纬交织。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麻栗镇潘家坝行政村,承载着群众劳动智慧的传统竹编工艺,从满足自需的农用工具,跃升为助力村民增收的“硬实力”。编织出的背篓,不仅体现着古老艺术,更成为村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在潘家坝行政村滴水岩村小组游远福家敞亮的院落里,篾刀游走,破竹音带着清脆劲道,青翠粗壮的竹子应声剖开,细长篾条如丝般剥落。游远福双手翻飞如织,篾条上下穿插纵横。在他手指有节奏的韵律下,竹材渐渐舒展成型,最终蜕变为一件敦实利落、纹理细密的背篓。
“削篾条要均匀,选竹子要精良,这样编出来的背篓才美观,拿到市场上好卖,群众才喜欢。”古稀之年的游远福言语间满是经验。他15岁便随长辈学习竹编,至今已逾五十余载。“那时没通公路,卖小菜不方便,这手艺取材容易,背进城也轻便些。”最初的谋生之计,如今成了他引以为豪的傍身之技。
同村的吴兴自老人也在自家院子里忙活着。“一个背篓编得好一点能够卖50块钱,一个月能编十来个,除去其他的成本,有五六百元的生活费,也能够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吴兴自边削篾条边说道。
在潘家坝行政村,像游远福、吴兴自这样从事竹编的农户有15户。这里竹林资源丰富,竹编手艺在这里传了几代人。他们从竹林取材,经砍、破、刮、编等多道工序,将普通的竹子变成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
过去,村民们编些箩筐、簸箕多是自用,偶尔送给亲戚邻里。如今,这些承载着乡土气息的竹制品日渐走俏市场,从自用、馈赠亲友的“土物件”,变身为深受欢迎的“香饽饽”。“能靠竹编手艺挣钱,我很开心。”游远福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共同的心声,“现在我在教小孙子学编背篓,希望他掌握一门手艺,更盼着这门老手艺能代代相传。”
细长的竹篾在手中穿梭跳动,指尖翻飞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竹器,更是村民们稳定增收的希望。这项承载悠久历史的古老技艺,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网通讯员 贺正凤 杨镇 罗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