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麻栗坡:竹条翻飞传薪火 指尖技艺促增收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0:15:29  来源: 云南网

  破竹为丝,经纬交织。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麻栗镇潘家坝行政村,承载着群众劳动智慧的传统竹编工艺,从满足自需的农用工具,跃升为助力村民增收的“硬实力”。编织出的背篓,不仅体现着古老艺术,更成为村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在潘家坝行政村滴水岩村小组游远福家敞亮的院落里,篾刀游走,破竹音带着清脆劲道,青翠粗壮的竹子应声剖开,细长篾条如丝般剥落。游远福双手翻飞如织,篾条上下穿插纵横。在他手指有节奏的韵律下,竹材渐渐舒展成型,最终蜕变为一件敦实利落、纹理细密的背篓。

  “削篾条要均匀,选竹子要精良,这样编出来的背篓才美观,拿到市场上好卖,群众才喜欢。”古稀之年的游远福言语间满是经验。他15岁便随长辈学习竹编,至今已逾五十余载。“那时没通公路,卖小菜不方便,这手艺取材容易,背进城也轻便些。”最初的谋生之计,如今成了他引以为豪的傍身之技。

  同村的吴兴自老人也在自家院子里忙活着。“一个背篓编得好一点能够卖50块钱,一个月能编十来个,除去其他的成本,有五六百元的生活费,也能够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吴兴自边削篾条边说道。

  在潘家坝行政村,像游远福、吴兴自这样从事竹编的农户有15户。这里竹林资源丰富,竹编手艺在这里传了几代人。他们从竹林取材,经砍、破、刮、编等多道工序,将普通的竹子变成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

  过去,村民们编些箩筐、簸箕多是自用,偶尔送给亲戚邻里。如今,这些承载着乡土气息的竹制品日渐走俏市场,从自用、馈赠亲友的“土物件”,变身为深受欢迎的“香饽饽”。“能靠竹编手艺挣钱,我很开心。”游远福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共同的心声,“现在我在教小孙子学编背篓,希望他掌握一门手艺,更盼着这门老手艺能代代相传。”

  细长的竹篾在手中穿梭跳动,指尖翻飞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竹器,更是村民们稳定增收的希望。这项承载悠久历史的古老技艺,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网通讯员 贺正凤 杨镇 罗红媛

责任编辑:韩艳慧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