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文山立法绘就发展新图景:法治护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0:09:39  来源: 云南网

  在丘北普者黑湖畔,清澈的湖水中鱼群嬉戏,岸边荷叶田田,游客们泛舟湖上,沉醉于这幅山水画卷。“现在湖里的鱼多了,游客也更文明了!”仙人洞村村小组长李福忠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曾经乱捕乱捞、乱扔垃圾的现象早已绝迹,这份和谐正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的生动写照。

  多年来,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将民族特色与时代需求融入立法实践,用39件次“接地气、能管用”的法规条文,在边疆大地上书写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法治篇章。

  生态立法筑屏障 绿水青山成“聚宝盆”

  “以前景区开发热火朝天,担心美景会被破坏。”普者黑景区管理人员回忆道。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者黑曾面临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条例》的出台,为这片喀斯特湿地筑起了法治“防护盾”。《条例》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和开发边界,严禁向湖中排放污染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行为,让生态保护有了刚性约束。

  如今的普者黑,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鱼群洄游、众鸟栖息的生态美景重现。生态向好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去年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948.58万人次,实现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双赢。

  从景区到河道,立法守护生态的触角不断延伸。《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后,全州大小河流迎来“新生”。该条例对河道管理范围、保护措施及违法行为处罚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日常巡查与系统治理。曾经的“问题河道”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一条条清水绿岸成为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为生态安全筑牢了屏障。

  产业立法强支撑 特色经济“加速跑”

  “有了《条例》规范,我们种三七更有底气了!”文山三七种植户王大姐的话道出了从业者的心声。作为“云药之王”,文山三七是当地的金字招牌,但也曾面临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的实施,从种源保护、全链条监管到创新激励多角度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明确“文山三七”地理标志内涵、种源保护要求及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农药使用与加工环节,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条例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溯源系统,其种植的三七通过GAP认证、有机认证及“三无一全”品种认证,加工产品赢得市场广泛认可。在法规护航下,文山三七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单纯种植拓展到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2024年,全州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06.25亿元,同比增长15.26%,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立法赋能产业的成功经验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辣椒产业发展条例》规范种植、加工、销售及市场流通各环节,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如今的丘北辣椒不仅畅销国内,更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去年综合产值达31亿元,成为文山又一张响亮的经济名片。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布局,立法为文山经济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民生立法暖人心 幸福底色更鲜亮

  “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住着也舒心!”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村民田玉翠的感慨,道出了乡村治理立法带来的民生变化。曾经,乡村规划失序、环境卫生脏乱差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的实施,用法治手段破解了这些民生痛点。

  村庄规划条例充分结合文山多民族聚居、地形复杂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传统村落,条例要求规划中必须保留民族特色建筑、传统风貌和文化符号,避免过度商业化改造;对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则细化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发展”。同时,条例规范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明确建筑高度、风貌管控等要求,既遏制了乱搭乱建,又留住了村庄的“乡土气息”。

  乡村清洁条例从“源头治理”入手,构建起“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条例明确村民房前屋后清洁责任,规范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流程,在偏远村寨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在近城镇村庄纳入城镇垃圾处理体系,有效破解“垃圾围村”困境。随着条例落地,昔日随意堆放的垃圾不见了,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渠,“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整洁”的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

  养老服务、文明行为促进等领域的立法同样彰显民生温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构建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网络、规范养老机构运营、培育专业人才,让“夕阳红”更有保障;《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划定行为准则,通过宣传教育与惩戒纠错相结合,让文明新风融入城乡日常;《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献血条例》修订后优化激励措施,激发社会参与热情,为临床用血需求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立法提质效 边疆治理添活力

  “立法要接地气,才能真管用。”文山州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文山不断完善立法工作体系,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田间地头的声音直达立法机关;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与广西相关机构成立跨区域立法协作中心,通过引入专业力量提升法规科学性。一系列举措确保“立一件、行一件、成一件”,让法规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从普者黑的清澈湖水到文山三七的产业升级,从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到养老服务的日益完善,文山州以立法为笔,在边疆治理的画卷上描绘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生动图景。这些浸透着民族智慧的法规条文,不仅成为守护边疆的坚实屏障,更为民族地区通过立法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经验,在法治轨道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罗佳贵 魏国君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