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都龙镇东瓜林村的南板蓝根林下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林木间,一垄垄南板蓝根长势正旺。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翠绿的植株上,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管护,这片由合作社打理的千亩林地,正通过“林药共生”的立体种植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密码”。
“种在林下不用抢耕地,合作社管种苗、管技术,还包回收,去年光这一项就收入上百万!”马关县高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明山算起账来满脸笑意。他扎根东瓜林村5年,带领农户探索“林下种药”模式,如今南板蓝根种植已从零星试点扩展到1200亩,亩产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计算,亩产值近万元,年产值超700万元。
在东瓜林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林地“活”了起来。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从合理密植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农户则利用自家林地参与种植,既不用担市场风险,又能在家门口务工增收。“每月固定3000元工资,干半年就赚了2万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正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王九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里满是踏实。目前基地长期聘用7名村民,农忙时临时用工惠及百余户,年均带动农户增收2万元以上。
这片曾经的闲置林地,如今已成为多元产业的“聚宝盆”。依托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林地资源,东瓜林村在党建引领下,形成了草果、八角、木姜子、南板蓝根共生的立体种植体系,实现了“以短养长、一地多收”。“下一步要引入深加工企业,把‘山货’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让更多村民腰包鼓起来。”东瓜林村委会监督委员会主任杨海标望着满山的“绿金子”,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林下药材到多元产业,东瓜林村用生态智慧蹚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每一片林地都结出“致富果”,每一分辛劳都收获幸福感。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程攀 谭倩 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