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天卖出3万斤,古木甜柿凭啥?
日均发货超4000单,日销量突破3万斤!眼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古木镇3700亩甜柿抢鲜上市,预计产值达5180万元。
果园采摘忙,甜柿挂满枝
走进古木镇阿车村,未见其果先闻其香。连成一片的甜柿种植园里,果树簇拥,果实累累。数十名工人头戴草帽、腰挎竹篮,正熟练地采摘成熟果实。“摘的时候要留两厘米果柄,避免磕碰。”种植户冯俊边示范边介绍,他种植甜柿12年,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如今的40亩,今年预计产量超8万斤,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这两天采摘的果子果形比较小,主要是走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价格在每斤1.5元。再过10天左右,精品果上市,150克以上的就能卖到每斤3-4元。今年,我在管理上下了功夫,精品果预计在3万斤左右,能有个好收成。”冯俊说道。
在洗古塘社区,种植户任亮一家也在忙着采摘甜柿,他告诉记者,要赶在下午3点前把货送到收购点,因此手里的活就没停下。不一会儿,三轮车就装上了满满的几大箩筐。“柿子树好管理,摘起来也容易,我家种植了5亩,果树已经养了十多年了,结出的果子果形好、个头大,不愁销,好一点的一棵树能摘100多斤,今年预计能有1万元的收入。”任亮介绍。
收购站点打包忙,日发货量破4000单
中午12点,古木松达农户产品电商收购站外,满载果子的三轮车、小货车络绎不绝。站点内,十多名工人这头正忙着卸货、称重、分拣,那头正将甜柿套入网套、码进纸箱,三斤、五斤、九斤等不同规格的果箱一排排堆放整齐;而一旁的打印机吐出一张张面单,目的地从“哈尔滨道里区”到“三亚天涯区”应有尽有……现场此起彼伏的打包声、吆喝声正将古木镇的秋日甜味,装进千家万户的果篮。
“九斤装29.9元,五斤装21.4元,直播时三斤装能卖到16.8元!”收购站负责人周达松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数据。他的团队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设了多家店铺,日均发货量从1000单激增至4000单,最高单日销量达1万多单。“从开售到现在已经卖了十多天,估计还要卖四十天左右,每天大概能收购1-3万斤,收购价格根据果子的大小程度来定,在1.4-3元之间,销往全国各地。”周达松介绍,电商直播销售他已经做了四五年了,每年销量平均300吨左右,销售额达200万元。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品种优势突出
古木甜柿的热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均气温适中、降雨充沛、无霜期长,为甜柿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湿度环境。土壤以红壤为主,通过长期人工施肥和管理,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合甜柿种植。
除此之外,古木镇引进日本高端甜柿品种“太秋”,其果实硕大、糖度高、无涩味,市场售价远超传统品种。该品种挂果早、易管理、病虫害少,降低了种植风险与成本,迅速在文山市各乡镇(街道)推广,填补了高端甜柿市场空白。
“我们是文山首家引进并成功培育太秋甜柿苗木的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共有60余亩育苗基地,培育了40万棵裸根苗和袋装苗,目前还有17万棵。经过这两三年的推广和发展,全市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古木镇九八润专业合作社社长杨忠华说道。
政府搭台赋能,年产值预计5180万元
据了解,古木镇将甜柿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扶持,打造香脆李、甜柿“两颗果”产业主线,推进“一村一业”发展。开展“七小二”电商培训,培育本土直播人才,协调直播资源,帮助农户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加上合作社模式统一技术指导、收购和销售,保障农户收益。今年,古木镇种植甜柿3700亩,预计产量13600吨,产值达5180万元。
“古木镇甜柿产业凭借自然条件、品种优势、政策扶持、销售渠道、经济效益和技术支持等多重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竞争优势。今年,我们还将借直播带货的‘东风’,以店小二的服务姿态,帮助农户协调直播所需的资源,开展电商培训活动,不断发现和培育村干部、网红达人等本土直播人才,持续提升线上销售能力,让古木甜柿走向全国,走红网络。”古木镇宣传委员孙如健信心满满地说道。
当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翅膀,不仅让柿农的钱包鼓起来,更让乡村特色产业焕发新活力,文山市这条“甜”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