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含黛映碧水,古榕垂荫绕新宅。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归朝镇洞玉村,错落洋楼、整洁院落与池塘鱼跃、凉亭花园相映成趣,柏油路直通家门,百年古榕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画卷,曾是全镇有名的“问题村”——垃圾乱堆、家禽散养、污水横流,群众卫生意识薄弱,村容村貌堪忧。近年来,洞玉村以党建为引领,打出“治建管”组合拳,实现从“脏乱山村”到“秀美水乡”的华丽蝶变。
党群同心攻坚,啃下环境“硬骨头”
洞玉村的蜕变,始于党群同心的“破局之力”。2021年,退休老教师卢永祥返乡后,主动扛起村庄建设重任:一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一边自掏腰包购置建材,更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加固河堤、修建蓄水池、铺设污水管网,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水患和“两污”难题。
村党组织则顺势牵头成立“共建小组”,汇聚15名本土能工巧匠与致富带头人,掀起“三清三治三提升”行动热潮:清理垃圾杂物、沟塘河道、残垣断壁,整治污水乱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同步提升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与长效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村已拆除私搭乱建棚房及破旧圈舍12个,改造户厕10户,新建卫生公厕2座。“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全民争当主人翁’,越来越多人主动投身家乡建设。”村党支部书记黄开福的话,道出了村庄治理的核心密码。如今,昔日脏乱坑塘变身生态湿地,异味鱼塘改造成喷泉景观,全村民房完成风貌改造,村庄彻底换上“新妆”。
创新自治机制,筑牢长效“防护网”
环境整治易,长效保持难。洞玉村的秘诀,在于一套充满智慧的自治机制。村“两委”牵头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将建设规划、共管责任细化到户,创新推出“三入股”模式:村民可自愿以资金、土地或劳务入股,村内建设涉及土地仅登记入股,不征地、不补偿,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让村民成为村庄建设的“利益共同体”。
为公平高效管理投工投劳,村里还首创“做工票”制度:按户分配建设任务,外出务工家庭可在年底清算“做工票”、补齐缺勤天数;未达标者需按100元/天缴纳工费,这笔资金将用于奖励超额完成任务的家庭。“去年我们家多干了20多天,拿了2000多元奖励,既能建设家乡又能得实惠,劲头更足了。”村民黄志廷笑着说。这套“奖勤罚懒”的机制,让村民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为村庄长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赋能增收,激活乡村“新动能”
环境美了,更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洞玉村党支部立足本地资源,以“产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一方面巩固甘蔗、八角等传统种植产业,另一方面引导村民发展芒果、草莓、杨梅等特色种植,同时依托村内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蜂箱养殖等生态农业“新经济”,还鼓励村民利用庭院打造“小果园、小菜园”,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
“以前总想着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踏实多了!”村民岑天喜通过土地流转参与水果种植,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不仅如此,村集体还统筹整合土地资源,打造烧烤露营基地,通过土地租金和游客消费,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依托4个鱼塘发展水产养殖,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万元。
如今的洞玉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场从“脏乱”到“秀美”的蜕变,不仅是农村环境整治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理念的深刻革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鲜活的“洞玉注脚”。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王蕾 谭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