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荒坡除草每年要花好几千,现在套种旱稻,油茶长得更壮,还多收一季粮食,这‘一地多收’真是把‘石头山’变成了‘金窝窝’。”近日,在麻栗坡县六河乡听曼村的田间地头,致富带头人冉正能望着长势喜人的“油茶+旱稻”套种作物,算起增收账时满脸笑意。
六河乡地处喀斯特山区,“八分石头两分土”的特殊地貌,曾让大量土地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实现“稳粮”与“增收”双赢?该乡近年来创新推行“1+1>2”的“一地多收”模式,以“旱稻+经济作物”立体种植为核心,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的农业发展新路径。
在听曼村,冉正能流转的1100亩油茶基地曾面临难题:油茶树生长期长,林间土地长期闲置,每年仅除草、除杂就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今年初,乡农技推广团队上门推广“油茶+旱稻”套种技术,他果断尝试。旱稻扎根油茶林间,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光照资源,还抑制了杂草生长,大幅降低管护成本,让昔日“荒坡坡”变成了“油茶壮、稻谷香”的“致富梯”。
“想种却不会种”是不少农户最初面对新模式时的顾虑。为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六河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组建5人旱稻技术推广队,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线上搭建“实时答疑群”,农户遇到问题拍张照片发群里,技术员就能“隔空”指导;线下通过“火塘会”“院坝会”、赶集日宣传等形式,把技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
六河村返乡创业人员刘厚顺便是技术赋能的受益者。半年前还是种植“门外汉”的他,在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下,如今已熟练掌握旱稻种植技巧,成了村里公认的“田秀才”。“现在邻居遇到种植问题,还会来问我呢。”刘厚顺自豪地说。截至目前,技术推广队已开展集中培训2次、田间指导10余次,覆盖群众300余人次,培育出10余名旱稻种植“土专家”,形成“技术有人教、问题有人解”的良性循环。
要让“一地多收”见实效,良种与良法缺一不可。针对传统旱稻产量低、口感差的问题,六河乡精准引进“旱优3015”“旱优59”等优质品种,从种子处理、中耕除草,到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肥料、药剂使用指导,并配套绿色高产施肥管理技术。如今,当地山坡地旱稻亩产已超千斤,彻底改变了农户“种旱稻不好吃、卖玉米换大米”的现状。
“今年全乡526亩旱稻预计产粮210吨,足够近千人吃一年,还能带动群众增收60多万元。”六河乡党委书记盛海吉介绍,下一步,该乡将持续优化推广“1+1>2”模式,让更多喀斯特旱地焕发新活力,切实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让群众的“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农荣驰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