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警官,太感谢了!我腿脚不便,你们还专门上门帮我办身份证。”家住文山州铁厂乡太和村委会的张大妈,紧握着文山边境管理支队铁厂边境派出所户籍民警田文的手激动地说。这温馨的一幕并非个例,而是该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服务触角从“家门口”延伸至“心头上”,绘就辖区平安新“枫”景的生动缩影。
面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群体多的“双多”实际,如何“防”得住、“服务”得好?铁厂边境派出所的答案是:主动向前,未诉先办。该所构建起“群众服务+特殊关怀”一体化工作体系,将“警务+村务+民警村官”模式深度融合,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境村寨落地生根。
该所10名民警的脚步遍布各个村组,一本本“民情日志”写满了百姓的急难愁盼;3个警民便民服务点,让政策咨询、业务办理变得“近在咫尺”;而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一句“上门办、代为办”的承诺,更是将服务的温情送到家。服务的深度,体现在对“一老一小”的特殊关怀上。派出所建立的专项服务台账,联合乡政府为独居老人提供健康随访,并主动向其外出子女推送“平安简报”;民警担任学校的“第二班主任”,“安全小课堂”和定期走访,为留守儿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守护墙。
服务的温度提升了民心的热度,而智慧的赋能则增强了平安的密度。在社会面治理中,派出所创新打造 “智慧+人力”双轮驱动的治理新格局。以高清AI探头矩阵构筑“智慧天眼”,实现精准防控;“茶盐义警队”百名队员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校园护学岗”“村寨巡逻组”与民警联动,形成了“1+2+N”的群防群治强大合力;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普法”通过微信、田间地头送到身边,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一组数据见证了新“枫”景的成效:累计解决民生难题50余件,反馈家庭情况150余次;开展宣传活动80余场,处理群众求助30余起,办结率100%。“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住在这里特别踏实。”铁厂街村民陈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点滴服务聚民心,平凡坚守见真情。如今,“大事小事找警察”已成为群众的“定心丸”。正如该所教导员杨希舟所言:“我们将继续延伸服务触角,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通往群众内心的‘幸福一公里’。”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何瓯翔 张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