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水产市场迎来“双喜临门”——莲花塘乡的南美白对虾与蚌谷乡的罗氏沼虾同步新鲜上市。这两种特色虾类凭借生态养殖的品质优势与鲜甜口感,不仅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更以“小虾苗”撬动“大产业”,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国产优等生”
提起南美白对虾,不少人印象中是“外来客”,而西畴县莲花塘乡上市的这批,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优等生”。走进养殖基地,室内温暖如春,养殖池里模拟海水的循环水流不断翻滚,虾群在水中灵动穿梭,有的用小钳子紧紧攀附池壁,一网捞起,满是活蹦乱跳的肥硕对虾。
“这套水循环模拟海水系统,能精准控制水质和温度,比传统养殖更可控,虾肉也更鲜甜。”养殖厂副厂长陈海鑫介绍,这批对虾5月27日投苗,10月起陆续上市,国庆期间可出栏500公斤,目前首批250公斤已售罄。随着11月上旬二期工程完工,122个养殖池将实现一年4茬养殖,预计年产13.5万公斤,按每公斤1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
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水源与适宜的气候,为南美白对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得益于本地化养殖,对虾捕捞后可第一时间供应文山州及西畴本地市场,最大程度锁住新鲜口感。清蒸时粉嫩诱人,白灼后爽脆Q弹,油焖时酱香裹鲜,这枚“鲜味炸弹”既能让家庭主厨烹出星级美味,也能让上班族快速搞定营养减脂餐,成为点亮日常餐桌的“明星”食材。莲花塘乡通过探索工厂化淡水海产品养殖,不仅填补了本地优质海味供给缺口,更让南美白对虾成为特色农业新名片。
罗氏沼虾:稻渔共生的“淡水虾王”
在另一边的蚌谷乡稻渔综合种养实验示范基地里,同样是一派丰收图景:成片稻田泛起金黄,田边环形水沟中,“稻在水中长,虾在沟里游”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刚捕捞的罗氏沼虾个头硕大,不少成年虾体长超15厘米,肥美的身姿让养殖户笑开了花。
“罗氏沼虾对水质要求极高,蚌谷的好山好水养出好虾,肉质紧实又鲜甜。”基地负责人捧起活虾介绍道。这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水稻为虾群提供遮阴与避敌场所,虾的排泄物则成为水稻的天然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构建起绿色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今年100亩稻虾养殖,亩产值约8000元,产品销往文山、西畴、麻栗坡等地。”负责人张培信乐呵呵地说,稻虾混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益。如今,基地还试点养殖澳洲淡水龙虾、大闸蟹等特种水产品,为蚌谷水产养殖拓展更多可能。
双虾联动: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路
从莲花塘的工厂化精养到蚌谷的稻渔共生,西畴的“双虾”虽养殖模式各异,却同样依托本地自然禀赋,走出了特色水产发展之路。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突破了地域限制,填补了市场空白;罗氏沼虾的生态种养则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激活了农田潜力。
两种虾类同步上市,是西畴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高值水产养殖的成功实践。以“虾”为媒,西畴不仅让更多“国产好虾”跃上百姓餐桌,更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杨忠磊 陆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