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被自行车轮的轰鸣与欢呼填满。四年深耕,这座曾与石漠为伴的小城,将国家级自行车赛事淬炼成喀斯特地貌上的闪亮文化名片,以“骑”为媒,书写了生态、赛事与民生共兴的新答卷。
从“连草都长不活”的石漠荒坡,到全国骑手争相奔赴的骑行热土,西畴凭何留住赛事、聚集人气,打响“骑迹西畴”名号?答案藏在生态、赛事、设施、产业与全民共建的每一环里。
生态为基:石漠绿洲酿就“骑行+康养”好风光
站在2025年西畴国家石漠公园观景台,千亩猕猴桃藤蔓绕石、果实满枝,很难想见这里曾是石漠荒山。如今,生态蜕变已转化为骑手专属的“福利”——核心地标香坪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每立方厘米4.5万个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成了骑手赛前热身、赛中拼搏、赛后放松的理想之地。
2025年全新升级的香坪山森林康养睡眠中心,更让生态优势与康养需求深度融合。2间标准房、9间单元房通透开阔,推窗见绿;“食养、住养、动养、疗养”四维服务覆盖中医问诊、药物熏蒸、林间瑜伽,骑手挥洒汗水后,可伴虫鸣松香入眠,晨起沿山路慢骑,沉浸式感受“鸟鸣悠悠、星空伴眠”的疗愈,让每一次骑行都成为与自然对话的旅程。
赛事升级:多元赛事点燃全年骑行热情
2025年的西畴自行车赛事,早已跳出单一山地赛框架,构建起“国家级联赛+地方特色赛”的多元体系,让热情贯穿全年。
9月20日,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云南·西畴)在香坪山开赛,302名全国高手挑战海拔1600米的“魔鬼赛道”。3.8公里赛道虽短,却包含1公里“绝望坡”连续爬坡段与岩石阵、拱坡障碍,云南选手吕先景赛后直言:“赛道专业,既考爆发力,又能赏林海,是训练比赛的绝佳选择。”
仅一周后,9月27日的西畴县城北回广场再迎热潮:首届公路自行车公开赛上,数百名骑手分男子大众组、精英组与女子组,沿22公里赛道(单圈11公里)穿越核心路段,在竞技中触摸小城人文;同步开启的自由式小轮车邀请赛上,27名选手带来儿童组腾挪、精英组空中特技,引得观众惊呼连连。
“志愿者到位,赛道顺畅,明年还来!”女子组冠军汪兴娥点赞赛事品质;连续四年参赛的江苏选手魏钱钱则说:“西畴一年比一年美,赛事氛围一年比一年浓,已成赛季‘必选项’。”
设施赋能:近亿投入打造“骑行友好”环境
为支撑高水平赛事与体育旅游,西畴投入近亿元推进全域基础设施升级,让“专业”与“便捷”成为骑行体验的关键词。
香坪山景区内,国家级运动公园与“中国最美公路赛道”同步落地,赛道穿林海、绕山坡,补给站、观赛台、应急设施一应俱全;县城里,1250米步道串联城市景观,兴街小集镇500米市政路完成改造,东升至兴街13公里沿河步道成市民日常骑行“打卡地”。
针对赛事需求,西畴还改造2条国内标准自行车赛道,建成5个景观节点;莲花塘集镇至香坪山景区东门4公里道路“白改黑”,路面平整防滑,沿途配套2.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骑手可随时驻足观景。2025年,西畴成功入选“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目的地”,正是对这份“骑行友好”的最佳认可。
产业联动:体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赛事热度如何转化为发展红利?西畴给出“赛事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闭环答案,通过“党委+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10余种地标产品与骑行深度绑定。
香坪山赛事期间,西畴浩弘农业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忙着向选手、游客推介猕猴桃:“每年赛事带来的人流量,能让销量提升30%,‘果园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不是空话。”在三光片区,猕猴桃基地2025年务工支出超300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香坪山森林康养睡眠中心则补齐“吃住行游购娱”短板,再加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收益分配制度,让赛事不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激活农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振兴的“新引擎”。
全民共建:小城撑起国家级赛事“大场面”
2025年西畴自行车文化节的成功,离不开“众人拾柴”的全民力量。赛事筹备时,组委会办公点深夜灯火通明,工作人员顶着香坪山昼夜温差大、阴雨多的困难,加班修复赛道、调试设备;赛道两侧,村民自发帮忙布置物料、为选手递水呐喊,西畴人柏天荣骄傲地说:“家乡办大赛,既自豪又开心,我们都想出份力!”
赛事落幕后,“骑行热”仍在延续:县城步道上,市民组队骑行;校园里,自行车运动成体育课热门;社区中,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这份凝聚力,让西畴这座小城,稳稳撑起了国家级赛事的“大场面”。
短评:香坪山赛道上,车轮碾过落叶的沙沙声、选手的呼吸声与观众的欢呼声交织。曾经,西畴需反复推介“在哪里、有什么”;如今,一场场自行车赛事让全国目光聚焦于此。四年筑“骑”迹,西畴用生态底气、赛事活力、设施支撑、产业联动与全民热情,证明了从石漠荒山到骑行新地标的蜕变,从来不是偶然。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勾永龙 刘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