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高建强:一针一线绣出民族文化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09:26:00  来源: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高建强:一针一线绣出民族文化新画卷

在广南县莲城镇太平寨村村民高建强的记忆里始终珍藏着一幅画面:父亲俯身于工作台前,指尖捏着针,在布料上游走出细密的针脚,一件件精美的壮族服饰就这样悄然诞生。那些绣片上繁复的花纹,不仅是美的展现,更是一个民族走过的千年足迹。

多年后,这个从小浸润在壮族服饰文化中的年轻人,接过父亲手中的针线,成为壮族服饰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以现代商业智慧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从传承到创业的文化自觉

高建强的创业选择,源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在外打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真正的归宿是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是父亲坚守一生的手艺。2014年,他毅然返乡,与父亲共同传承壮族刺绣技艺。

“父亲的绣片上有山有水有故事,每一针都是我们民族的语言。”高建强深知,传承不只是复制传统,更要让传统与当代对话。2015年,他注册成立广南县洼曼侬民族刺绣商贸有限公司,将家庭作坊推向市场化运营。

创新让传统焕发新生

面对订单供不应求的局面,高建强敏锐地意识到,完全依赖手工制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他大胆引入现代设备,并赴外地学习新技术。那段日子,他几乎闭门不出,全身心扑在学习上。

“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不是削弱传统,而是让更多人能够接触、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高建强探索出了一条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路径——核心纹样保留壮族文化精髓,生产工艺则借助现代技术提质增效。

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的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机器从两台增加到十台,年营业额突破二百万元。“以前一个熟练工人每天最多能绣五六千针,现在这个机子每台每天能绣30万针,效率高得太多了。”这些绣着美丽纹饰的布料可以做衣服、围腰、鞋子、包包、背带等,订单也都排了好几个月。

文化能人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民族文化守艺人,高建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不仅经营工作坊,还培养了一批民族服装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近20个就业岗位。公司里的员工多是当地村民,其中不乏因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

“在这里工作,不仅可以领工资,更是学习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员工农加林感慨道。高建强通过定期培训、实时指导等,将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制作技艺传授给员工,让他们成为民族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者。

让壮族文化走得更远

当然,高建强不满足于本地市场,以前他经常与父亲一起赴外地参展,学习先进经验,拓宽视野。他将壮族绣片融入现代服饰和工艺品设计中,创造出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化产品。

“民族文化只有在使用中才有生命力。”在参展中,高建强也意识到想让壮族服饰突破地域限制,就要打开市场。下一步,他将开设网店销售,他坚信,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服饰,能够打动更多人的心。

“父亲传承给我的手艺,我一定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会一直传承下去,把我们壮族刺绣发扬光大。”三年前,父亲意外离世,高建强悲痛万分,但也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这份事业的决心。

十余年的创业路,高建强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画卷。他始终坚信,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衣物,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王春欢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