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297界碑周边一切正常不?”10月17日傍晚,云南文山边境管理支队下金厂边境派出所民警王懿的电话准时拨通,这声日常问询,是下金厂边境线最朴素的守护,更是当地“多元共治”体系融入日常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下金厂边境派出所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治理模式,主动扛起“牵头统筹”职责,牵头组建红色老区义警队、苗汉调解队、红袖标志愿者三支队伍,构建起“警民联动、各司其职”的边境治理新格局,让平安防线在协作中愈发坚固。

义警队当“前哨兵”,“土专家”守好边境第一关
“要守牢边境,得靠熟悉地形的‘自己人’。”这是民警王懿在边境防控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年初,他顶着烈日走遍辖区村寨,筛选出60名责任心强、熟悉地形的边民,组建起“红色老区义警队”,让“土专家”变身边境防控的“前哨兵”。
7月12日清晨,“红色老区义警队工作群”里一条紧急消息打破平静:“298号界桩东南50米处发现陌生脚印,不像边民常走的路线。”王懿当即带队奔赴现场,同时联系解放军连队请求增援。15分钟后,两队人员在界碑附近汇合,循着脚印追出百米,才发现是边民老杨在挖草药时误闯了区域。“虚惊一场,但多双眼睛盯着,风险就少一分。”王懿欣慰地说。
为了激发义警队的积极性,派出所还推出“平安积分”激励机制:上报有效线索积10分,参与日常巡逻积5分,积分可到“初心小屋”兑换米、油等生活用品。义警王正华已用积分换过两袋米,逢人就夸:“守着边境还能得实惠,这活儿干得值。”

双语调解解“千千结”,乡贤巧化邻里矛盾
“守得住边境,更要暖得了民心。”负责矛盾调解的民警罗定奎深知,下金厂乡是苗汉杂居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很容易让小矛盾变成大问题。为此,他主动对接乡司法所,吸纳12名懂双语、有威望的乡贤,组建起“苗汉调解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信得过的理”化解邻里纠纷。
9月的一天,罗定奎接到仓房村村民李涛的求助电话,电话里李涛声音发颤:“罗警官,我和龙大哥为宅基地吵起来了,再这样要动手了。”罗定奎立刻联系调解队的项廷美,两人火速赶往李涛家。
赶到时,李涛和龙大哥正红着眼对峙,院子里的玉米撒了一地。罗定奎先拿起老宅基地证,指着边界线说:“咱们按证说话,这是最公道的。”一旁的项廷美则用苗语拉起家常:“小时候你们一起上山挖洋芋、下河摸鱼,好得像亲兄弟,现在为这点地界红脸,多划不来?”
暖心的话语戳中了两人的软肋,情绪渐渐平复。罗定奎趁机提议:“各让半尺,路宽了,你们的感情也不会裂。”最终,两人握手言和,还一起扛着新界标到地里重新定界。“多亏罗警官和项大姐,不然我们这老邻居就真掰了。”李涛笑着说。如今,在苗汉调解队的努力下,辖区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升,村寨里的笑声也多了起来。

红袖标识“暖心网”,志愿者服务到家门口
“红袖标一戴,就感觉身上多了份责任。”每天清晨,下金厂村委会的刘清勇都会戴着红袖标,挨家挨户走访。这支由35名边民组成的“红袖标志愿者”队伍,是派出所延伸服务触角的“毛细血管”,他们管的是邻里间的“琐事”,却是群众眼里的“要紧事”。
8月初,暴雨过后,刘清勇在走访时发现独居的王奶奶家屋顶漏雨,雨水顺着天花板往下滴。他立刻拍下照片发到“警民联心群”,民警张维豪看到消息后,半小时就带着工具赶到,志愿者们也纷纷赶来帮忙。搬梯子、递瓦片、补漏洞,不到两小时,漏雨的屋顶就修好了。王奶奶看着干爽的屋顶,眼眶泛红:“要不是你们,我这房子还不知道要漏到什么时候,真是太谢谢了。”
除了帮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红袖标志愿者还是辖区里的“宣传员”。每逢赶集日,志愿者们会分成两组:一组拿着反诈传单,用接地气的方言给赶集群众讲解防骗知识;另一组沿街巡逻,提醒商户看好货物、注意防盗。

夜幕降临,下金厂边境派出所的灯光依旧明亮,街头巷尾,红袖标志愿者巡逻的身影与民警的脚步交织;村寨里,义警队的守望、调解队的笑声,共同奏响了边境线上的“平安大合唱”。这份安稳,是民警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更是警民同心、多元共治筑牢的温暖防线。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何瓯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