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关公安的“四则运算”火了!用智慧巡防让安全感“满格”
在边城马关
安全感是什么样的?
是深夜街头闪烁的警灯
是背街小巷巡逻的身影
更是大数据背后
精准守护的“智慧大脑”

自县城区社会治安
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
马关县公安局
用“四则运算”巡防法
让城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54.55%
治安警情同比下降81.08%
受理治安案件48起同比下降61.3%
刑事案件22起同比下降63.3%
更让居民安全感变得“触手可及”

善用“加法” 给安全“叠buff”,科技人力双在线
安全感怎么“加”出来?
马关公安的答案是
“人力+科技”双管齐下

加人力:在传统车巡、步巡基础上,新增132人专职防控专班,整合特巡警、派出所、交管力量,拆分成110接处警组、无人机巡查组、警情研判组等12个“功能模块”。从此巡逻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空地一体、人机互动”的立体化防控,重点时段、重点区域总能“时时见警灯、处处有警察”。
加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成了民警的“千里眼”。通过智能巡防系统,巡逻路线、驻守点位能“智能规划、动态调整”,警力投放从“凭经验”变成“靠数据”,让巡逻跟得上违法犯罪的节奏,实现“猫鼠同步”。
加技能: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和业务培训,让巡逻民警练熟处置突发事件的“硬本领”,关键时刻能冲得上、打得赢。
巧用“减法” 给警务“卸包袱”,把时间留给守护
巡逻民警忙得脚不沾地?
马关公安用“减法”破解难题
——减的是负担
加的是效率

减盲区:分析历史警情和发案规律后,针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防控死角”,增设巡逻必到点、优化视频监控,让盲区越来越少,安全系数越来越高。
减负担:分流非警务警情、精简基层报表、优化办事流程,把民警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专注于巡逻、盘查、服务群众这些“主责主业”,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直线上升。
减流程:依托“警情研判—指令派发—现场处置—效果反馈”闭环机制,实现“情指行”一体化,警情处置平均时长大幅缩短,效率“跑”得更快了。
活用“乘法” 让合力“翻倍数”,警民联动守家园
1+1能大于2吗?
马关公安用“乘法”
给出了肯定答案
让安全效能“倍增”

乘联勤效能:建立“情指行”一体化实战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情指中心能“扁平化指挥”,瞬间调动周边所有巡逻警力快速合围,实现“一点触发、全域响应”,处置速度呈倍数提升。
乘警民合力:发动保安、物业、志愿者、商户甚至环卫工人加入“警保联控”“警民联防”,把巡逻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的每一个角落。你守店铺、我巡街巷,大家一起当“平安合伙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乘科技优势:投入4架无人机、配备8名专业飞手,打造“地空联动”立体巡防网。节假日、重大活动时,无人机“鹰眼”巡航,配上地面的警察和警灯,全方位防控让违法犯罪“无处遁形”。
妙用“除法” 给隐患“划句号”,从源头守住平安
安全的“天敌”是隐患
马关公安用“除法”
精准“根除”风险

除隐患:将巡逻防控与排查整治相结合,主动排查公共安全、消防安全隐患,通过高频次盘查,把街面的潜在危险和违法苗头“掐灭在萌芽里”,从源头净化治安环境。
除风险:大数据模型成了“风险扫描仪”,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运算,精准识别重点人员、重点车辆,提前推送预警信息,让防控从“事后处置”变成“事前预警、事中干预”,重大风险根本“冒不出头”。
除“梗阻”:针对盗窃等突出犯罪,分析发案规律、推进视频安装,实施“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的“靶向打击”,通过分析盗窃类案件发案时段、区域、作案手段等规律,实施精准打击,让小案快侦快破。

从“加法”的全面覆盖
到“减法”的精准高效
从“乘法”的合力倍增
到“除法”的隐患清零
——马关公安的“四则运算”
算的不是数字
是百姓的“平安账”
如今在马关
警灯亮、人心安
这份“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就是边城最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