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产值1400万元!文山市这个产业“薯”实很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9:09:29  来源: 云南网

  金秋十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红甸乡2000亩红土地上,翻涌着层层“薯浪”,锄头挥舞处,蜜薯飘香时,呈现着一派繁忙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老牌产区焕发新生机

  走进小耳朵村,在种植户周时金家的红薯地里,老牛拉着犁耙一排排翻开土壤,一个个饱满红润的红薯向两侧露出,十几个人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捡拾,有的负责装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时金介绍说,他家今年种了20亩红薯,亩产稳定在2吨以上,批发价每斤1.1-1.2元,比往年0.4-0.5元的价格翻了近三倍,每亩成本约2000元,按当前价格计算,亩产值超4000元,纯利润可达2000元左右。

  小耳朵作为红甸乡最早种植红薯的老牌产区,已经有着20多年的种植历史。正值红薯丰收的季节,不仅周时金,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挖自家的红薯,少的几亩,多的有上百亩。尽管岁月流转,但小耳朵村的红薯种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小耳朵种植红薯的历史悠久,近五年也引进了新品种,产量比较好,今年是种得最多的一年,我们小耳朵村就有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今年价格也相当可以,带动了农户增收。我们小耳朵种植红薯的历史悠久,近五年也引进了新品种,产量比较好,今年是种得最多的一年,我们小耳朵村就有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今年价格也相当可以,带动了农户增收。”红甸村监委主任黄天礼说道。

  基地订单保丰收

  “突、突、突——”在灵之参农业科技的500亩基地里,70余名工人正与三台采收机协同作业。采收机缓缓前行,抖落的泥土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红薯滚落而出,工人们迅速跟上,熟练地将红薯分拣、装筐,动作一气呵成。不远处的拖挂车旁,小货车往来转运,筐筐蜜薯整齐码放,即将发往北上广高端市场。

  基地负责人介绍,他们是与广东佳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回收,全程为农户提供服务。农户只需按照标准种植,收获后的红薯由企业统一按市场价收购,解决了销售难题,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我们是签了合同后才种植,稍好的统货收每吨3500元,次果每吨800元,按亩产两吨多算,500亩总产量有1200吨左右,产值420万左右。我们是签了合同后才种植,稍好的统货收每吨3500元,次果每吨800元,按亩产两吨多算,500亩总产量有1200吨左右,产值420万左右。我们是签了合同后才种植,稍好的统货收每吨3500元,次果每吨800元,按亩产两吨多算,500亩总产量有1200吨左右,产值420万左右。我们是签了合同后才种植,稍好的统货收每吨3500元,次果每吨800元,按亩产两吨多算,500亩总产量有1200吨左右,产值420万左右。”文山市灵之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王顺波说道。

  记者了解到,除了像灵之参基地这样签订收购协议以采挖时的市场价收购外,考虑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种植户可以选择在签订协议时就确定一个相对稳定且满意的收购价。这样无论后期市场价格如何变化,他们都能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红薯售出,确保有一定的收益。

  “今年定价分一级、二级在每吨4000到2200元,这个蜜薯在文山这边种出来的品质和口感都特别好,愿意和我们合作的种植户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定价分一级、二级在每吨4000到2200元,这个蜜薯在文山这边种出来的品质和口感都特别好,愿意和我们合作的种植户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定价分一级、二级在每吨4000到2200元,这个蜜薯在文山这边种出来的品质和口感都特别好,愿意和我们合作的种植户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定价分一级、二级在每吨4000到2200元,这个蜜薯在文山这边种出来的品质和口感都特别好,愿意和我们合作的种植户一年比一年多。”广东佳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员陈俊杰介绍。

  红甸红薯产值达1400万元

  基地负责人介绍道,他们种植的品种是火山壹号,又叫榴莲蜜薯,这种蜜薯口感软糯香甜,深受市场欢迎。今年是他们尝试种植的第三年,头年只是试种了100亩,产量与品质都超出预期,于是第二年扩大到300亩,今年更是直接种植了500亩。自己种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今年已经带动了四五家农户一起种,产量和品种都很可观。未来还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增收。

  据了解,2025年红甸乡红薯种植主要在小耳朵村、小红甸村、红甸村、下路得村、茂克村、小六寨等6个村庄,涉及86户农户,共种植红薯2000余亩,预计产量4000余吨,预计产值达14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红甸乡红土地资源禀赋,组织辖区的合作社、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种植经验,同时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局、农科院等部门,研发培育适合我们红甸乡种植的本土红薯新品种,进一步完善红薯精深加工产业链,把我们的红甸红薯品牌做大做强。”红甸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宇龙说道。

  薯浪翻涌处,皆是振兴图。红甸的红薯正从田埂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甜进千家万户,更甜进农民的心坎里。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供稿

责任编辑:韩艳慧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