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东南的群山褶皱间,麻栗坡县3.5万亩茶园如绿涛翻涌,2.16万亩古茶树(园)静静矗立,40余万株百年古茶与千年以上1000余株交织成独特的生态画卷。这片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如今正通过农旅茶业产改联盟的创新实践,完成从“小散弱”到“规模化”、从“山野茶”到“国礼茶”的华丽蜕变,走出一条边疆产业振兴与群众增收互促共进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麻栗坡县立足“产改促产业、产业富边民”发展路径,针对县域茶产业分散经营、标准不一、品牌薄弱的痛点,创新组建农旅茶业产改联盟,以“六联六共”为核心抓手,整合22家涉茶企业(合作社),覆盖450余名茶行业职工,构建起“资源共享、标准共制、品牌共建”的产业新生态。联盟推行“盟主企业牵头、部门支持推动、成员单位参与”机制,在组织联合中实现主体共融,在生产联动中坚守标准共守,在品牌联创中拓展市场共拓,在技术联研中培育专业人才,在利益联结中抵御市场风险,在党建联建中压实发展责任,让曾经“各自为阵”的茶企农户拧成发展合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针对茶叶产业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的问题,麻栗坡县精准搭建“茶叶特色+产改需求”培训体系,连续两年开展茶叶加工工、茶艺师、评茶员等专业培训4期,覆盖500余人次。创新“理论+实操+认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增设《千年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等特色课程,同步推行“训赛结合、以赛促技”机制,承办从县级到滇桂黔三省(区)三州(市)的跨区域茶叶技能竞赛3场,吸引20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如今,107名初级茶叶加工工、31名中级评茶师组成的梯次人才队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力,“师带徒”结对传技模式更让先进工艺辐射20余个合作社,形成良性发展闭环。

暖心服务凝聚发展共识,品牌赋能拓宽市场空间。联盟联动8家茶叶商家推出普惠活动,为职工提供专属折扣与茶艺体验福利,中秋国庆期间集中慰问22家产改联盟单位,让职工获得感与归属感持续增强。在茶叶协会设置风采展板与专家咨询站,通过二维码、抖音等新媒体推介千年茶王树资源与“老山严选”系列产品;在茶叶一条街打造可视化产业地图,清晰呈现各乡镇茶叶资源分布,让“职工爱产业、大众识好茶”的氛围日益浓厚。借力外交部帮扶资源,老山茶成功跻身“国礼目录”,亮相联合国总部,远销法国、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藏在深山无人识”成为享誉国际的“香茗名片”。

产业兴则边民富。麻栗坡县通过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8000余名茶农深度嵌入产业链,推行“保底收购+溢价分红”模式,使鲜叶收购价较市场价提高5%,茶农户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部分茶区达4600元。4项团体标准全面实施,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24个产品获有机农产品认证,“麻栗坡白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家企业的3个品牌入选省级“绿色云品”目录,实现从“无标准”到“高品质”的跨越。2025年上半年,全县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较联盟成立前实现翻倍增长;茶旅融合更带动餐饮、民宿收入增长10%,让古茶园真正成为边疆群众的“致富园”。

如今的麻栗坡老山茶,已然成为承载边疆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力的“金色名片”。产改联盟以“六联六共”凝聚发展合力,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又激活了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更架起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友谊桥梁。下一步,麻栗坡县将持续深化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老山茶的清香飘得更远,让边疆群众的日子过得更甜,为边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云南网记者 黄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