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干出沧桑巨变 挥别千年贫困
镇雄、广南……最后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14日,云南正式公告这一消息。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群众告别绝对贫困。
随着广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位于祖国边境的文山,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文山州365万各族儿女期盼已久的脱贫梦想终于成真!从昔日的穷苦之地到如今的美丽边疆,各族儿女“苦干实干加油干”,让这片边陲热土发生了沧桑巨变。
一
马关县八寨镇那古博村,通过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砂仁,从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百万富翁在村里已不是稀罕事,村民年收入几十万元很正常。“穷日子过怕了,我们就用脑子换思路,用双手去创幸福,老思想老做法整不得吃了。现在有了好政策好产业,大家都在争先恐后搞发展,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干出来的!”那古博村村支书项有兵这样对记者说。那古博村的变化是马关县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文山州很多农民都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州形成了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龙头”,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2016年来,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8.1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50.61亿元投入扶贫,让贫困山乡发生了巨大变化。
丘北的腻脚乡曾因缺乏特色产业致使农民增收困难。对口帮扶的上海市虹口区引进上海拼多多平台落户大山里的腻脚乡,成立了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的“多多果园”,农户种植的雪莲果很快成为各大电商平台推荐热销的“网红果”,今年8月,雪莲果刚成熟,果农就接到了2万多张订单。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雪莲果,成了腻脚乡农民的“致富果”。不止在丘北,文山大地到处书写着真情帮扶的动人细节。
山风见海浪,帮扶显真情。2016年以来,上海市及各对口区高度重视对文山的帮扶工作,动真情、扶真贫,为加快文山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2.59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务协作、人才支持、社会事业等各类项目792个,投入社会帮扶资金1.5亿余元,引导企业投资3.39亿元,共帮助14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二
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一线,与贫困群众并肩战斗。全州广大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他们把贫困户当家人,把扶贫事当家事,脱贫攻坚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2016年3月,州森林公安局派驻广南县黑支果村的驻村扶贫干部石宏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倒在了扶贫一线。当时,他已经57岁,但依然和年轻人一样,驻村、蹲点、调查走访,毫不懈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贫困户。
两年前,“80后”女民警胡砚被州公安局派驻到广南县篆角乡驻村扶贫时,村民对她抱着怀疑态度。实干出答案!胡砚身体力行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真心为村民办实事,村民就会信任我们,把我们当亲人。”这是胡砚挂在嘴边的话。
……
在壮乡苗岭,像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2016年以来,我州累计选派10523人(次)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其中,累计派出2223人(次)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只要国家需要,那就去做!”这是扶贫干部们共同的誓言。他们跨山越水,历尽艰辛,只为实现脱贫奔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
三
在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西畴县,向大山挑战、与命运抗争、战天斗地,让曾经满目疮痍的西畴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畴县的巨变,正是我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高质量脱贫的最生动体现。
李华明,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党员、村小组长,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最后一公里”进村路,他12年如一日坚守,4300多个日夜奋战,以进村路的贯通,实现了深山里的村子与外界的联通。路修通后,又带领群众养鸡、养猪、种药材,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被誉为“当代愚公”。
西畴青年张童林,大学毕业后,谢绝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怀着通过技术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初衷,回乡创办养殖场,培训农户掌握养殖管理技术,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通过不懈努力,他的企业带动全县3000多户农户科学养猪两万多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减贫带贫建档立卡户1250户,实现增收210万元,档卡户入股285户,分红逐年上涨。
曾经因“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而得名的西畴“三光”村,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产业兴。特色产业点缀在漫山遍野之中,形成万亩石漠梯田壮丽景观,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030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元,变成“山区绿起来、村庄美起来、群众富起来”的“三来”村,从“不宜人居”的地方变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绿洲和美丽家园。
从“三餐不继”到“丰衣足食”、从屋漏房斜到住房安全稳固、从人背马驮到交通四通八达、从难以养家糊口到收入持续增长、从愁医愁学到文明健康、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在西畴县、在整个文山州,这样的沧桑巨变在人们的苦干实干中悄然发生,曾经穷苦的这片土地,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无限活力。
丘北县仙人洞村的彝族村民“喳喳呀”年轻时最担心三件事:吃不饱肚子、娶不到媳妇、一辈子借粮。但是如今,凭借着发展旅游经济,在当地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日子红红火火。“这种日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提起生活的变化,“喳喳呀”感慨万千。
回眸过去,文山人感受到了真情、温暖。文山人民坚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有了整装再出发的底气和勇气。
因为,贫穷,已经不再是文山的代名词!(窦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