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山壮锦,为美好生活“锦上添花”
绚丽的天空下,红土地从喧嚣中平静下来,壮锦在织女的巧手中,让日复一日的单纯生活变得生动而多彩。文山壮族儿女的悠悠心情,在精美的画卷中像丝绸一样飘扬,这正是一份流传很多个世纪的壮乡情结。看!流动的锦衣彩裙上总是四季如春,极尽完美,仿佛梅花点点中无数珍藏的古玉,她们发出的欢乐笑声惊动了上天,仙女也成了织女。
相传,远古时期,一位织锦的老妇人,用五彩丝线精心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壮锦。一天,这幅壮锦忽然被大风卷走,飞到天上去了,原来是天宫的仙女看到人世间有这么美的壮锦,十分羡慕,就借到天宫去学习编织。
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影片中仙女们织布的情景,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只觉得仙女织布神奇得不得了,如今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便有那样美丽的壮锦,我们的壮族姑娘就是美丽的织女。优秀的壮族儿女努力把转眼流逝的光阴绣出花来,精美的壮锦,让生活飞翔起来。
壮族三月三是文山壮族同胞集中展现壮锦的美好节日。清代诗人赵翼写道:“长裙阔袖结束新。”这一天,壮族同胞们身穿最有代表性的壮锦时装,参与唱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绣球就是心灵手巧的壮族姑娘在节前用壮锦赶制出来的,壮锦绣球由十二片花瓣连接而成,一片花瓣代表一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盛开的花卉。绣球有圆形的、方形的、多角形的,绣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纯洁的友谊与爱情。南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写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就是指今天的绣球。三月三对歌,歌声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称心如意,便会趁旁人不注意时,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予意中人,若意中人回赠手帕、手巾等壮锦物品,便可结秦晋之好。
壮族在文山聚居繁衍的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壮锦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男子耕农,种稻麻,好蚕桑织绩。”从新石器时代起,壮族先民就掌握了纺织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壮族纺织的布与现代编织的麻布没有多大差异。到了唐代,壮锦已经有了规模性的生产。在明万历年间,织有龙、凤图纹的壮锦被选为朝廷的贡品,位居众多贡品之首。
美丽的壮锦
人们喜欢把文山壮族民间传统手工织品称为“壮锦”,是壮族最富有成就和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它与蜀锦、云锦和宋锦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锦是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以实用为主,主要品种有门帘、床围、被单、被面、背带、腰带、头巾、围巾、挂包、鞋面、毯子以及服装的领、袖、腰围及裤脚的边饰等。壮锦图案生动,色彩斑斓,格调雅致庄重,热烈开朗,有个性,有立体感,具有浓艳豪放的艺术风格。
壮锦从构思到完成全凭编织者心灵手巧、自行设计、即兴发挥,只有腹稿,没有样图。文山壮族同胞传承下来的常见传统纹样有云纹、雷纹、水波纹、编织纹、回形纹、羽状纹、方格纹、弦纹、八角纹、圆圈纹等组合。
背带心上的壮锦
在内容题材上,聪明勤劳的文山壮族同胞擅长以仪态万千的大自然为丰富的创作源泉,将鱼、鸟、兽、虫、花草树木等以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设计成一幅幅精美生动的图案,然后再织入美丽的锦缎中。文山传承下来的常见构图有云纹、水纹、菊花、莲花、梅花、桂花、田龙飞凤、凤穿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0多种,其中,尤以腾云驾雾的龙凤最为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栩栩如生。
文山壮锦传承下来的手法有平绣、剪贴绣、挑绣、包绣、缠丝扣绣、布贴叠绣等多种手法。平绣是在布上绘图案,用绣花针穿上不同色彩的丝线进行刺绣。剪贴绣是取硬纸片或布片,剪出图案造型,再以平绣手法按造型绣。挑绣是依布的经纬线绣制几何图案造型。包绣是选色彩艳丽的布块先剪出花、鸟、鱼、虫等造型,下面垫衬棉花,再把它绣在锦布上,以求图形的立体浮雕效果。缠丝扣绣是先取彩色丝线数根,缠织成一根粗彩线,再按图案要求以扣结模样订绣在锦布上。布贴叠绣是取有色锦布剪形,按构图先钉在锦布上,再在钉上去的图形上采用平绣、剪贴绣、缠丝扣绣等手法绣出一些小图案。文山壮锦不受大自然色彩的束缚,用色大胆,“红配绿,看不俗”是壮锦不拘一格的用色风格。
壮锦技艺交流
壮锦的传承发展,就是一部记录和储存壮族同胞丰富独特文化的风俗文化发展史。它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反映了文山壮族同胞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崇敬,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承载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从历史深处传承而来、享誉海内外的壮锦,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勤劳美丽的织女们正在锦上添花,编织更加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