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大栗树乡传来好消息,随着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刘艳宣布测产结果,2024/2025年度文山州冬油菜扩种省级示范样板田以亩产276公斤的佳绩通过验收,较目标任务增产76公斤,较上年度增长38公斤,增幅分别达38%和16%,为乡村振兴绘就一幅沉甸甸的丰收画卷。
“亩产303公斤!这数字我想都不敢想!”种植户罗保洪握着农技人员的手激动不已。去年,他在州经济作物工作站的指导下试种10亩“绵油33”,从育苗到收获全程享受科技服务。如今丰收在望,他迫不及待地规划起来年的扩种计划:“有技术撑腰,咱种地更有底气!”
这项丰收成果源于中央粮油生产保障资金支持的省级示范项目。文山州经济作物工作站以大栗树乡大栗树社区为核心,连片打造1200余亩示范田,带动15个村小组686户农户参与。为确保“良田出高产”,工作站组建专班,从方案设计到物资调配,从技术培训到田间管理,全链条精准发力。无人机飞防、低位分枝、科学密植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农田变身“科技试验田”。
在田间地头,农技人员的身影是最生动的注脚。他们顶着寒风指导育苗,冒着酷暑防治病虫害,将标准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编成“土话手册”,通过5期1172人次的培训,手把手教会农户“科学种田”。“技术人员教得细,我们跟着做就能增产!”村民们的认可,见证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扎实步伐。
油菜花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花开时节,千亩油菜田化作金色海洋,登上央视新闻、云南文旅等媒体平台,吸引八方游客打卡;花谢后,饱满的油菜荚又奏响丰收的乐章。大栗树乡副乡长张坤算了一笔“综合账”:示范样板带动油菜加工产业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既盘活了农村劳动力,又优化了产业结构,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
从花海到油香,从科技赋能到产业振兴,文山州的千亩油菜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这片土地上,金黄的菜籽不仅装满了农户的粮仓,更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吴慧莲 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