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山频道 >> 头图 >> 正文
从土中鲜到袋中钱 马关阳荷撑起富民产业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10:34:58  来源: 云南网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方山村委会沙嘎底村的田垄间,一场丰收的喜悦正随着破土而出的阳荷芽蔓延。300余亩种植基地里,鲜嫩肥硕的阳荷顶着泥土的芬芳露出头,村民们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植株间,手提采收桶小心挖取,忙碌的身影与饱满的果实,共同勾勒出一幅“土宝贝”带富乡亲的生动图景。

  从试验田到丰收地 规模效益节节高

  “2023年试种100多亩,今年扩大到300多亩,白阳荷占了200多亩,红阳荷100多亩。”种植户张冲蹲在田埂上,看着刚采收的阳荷芽笑意盈盈。他算起收益账:红阳荷发往上海每公斤20元,白阳荷能卖到一公斤40元,亩产约400公斤,今年光这一项就有望增收300万元。

  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化发展,阳荷在沙嘎底村扎下了根。依托适宜的气候土壤,张冲的种植基地逐年扩大,如今连片的阳荷田不仅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更让“马关阳荷”的名号顺着物流网络走向长三角市场。

  抢鲜供应链 田间到餐桌“朝发午至”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叶尖,采收工人已将第一批阳荷运到加工点。分拣、冲洗、修剪、脱水、包装……流水线般的操作紧锣密鼓,下午时分,冷链货车便载着这批“新鲜货”驶向上海、江苏等地。“早上采的阳荷,第二天上午9点前就能上消费者餐桌。”张冲说,这套“争分夺秒”的保鲜流程,让阳荷的鲜嫩直达舌尖。

  凭借“食药同源”的特质——富含膳食纤维与氨基酸,阳荷在健康饮食潮流中颇受青睐。稳定的品质与高效的供应链,让这片山区的“土产”在外地市场站稳了脚跟,亩产值轻松突破万元。

  一株阳荷串起产业链 家门口就业笑开颜

  “剪阳荷一天能挣一百多元,每年干一两个月,能有五六千块收入。”村民康富金坐在工作台前,麻利地修剪着阳荷芽。在沙嘎底村,像他这样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450余人次,每年仅务工工资就发放超40万元。

  从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阳荷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给乡亲们带来了岗位。“不仅自己赚钱,还能带着大家干。”张冲的规划不止于此,“今年打算再扩种两三百亩,争取发展到七八百亩,让更多人靠这阳荷芽过上好日子。”

  泥土里刨出“金疙瘩”,小阳荷撑起大产业。在沙嘎底村,这株破土而出的阳荷,正带着村民的期盼,向着更广阔的市场与更富足的生活,稳稳生长。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程攀 谭倩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