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南八宝:稻渔综合种养促农“一田双收”
在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南县八宝镇开启“稻+”生态种养新模式,以“稻+鱼”“稻+虾”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生动实践,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眼下的广南县八宝镇河野村委会牙龙村小组稻渔综合种养实验示范基地,稻穗饱满、鱼儿肥美,丰收近在眼前。
据农户介绍,每年秧苗移栽后,便投放半斤大小的草鱼、鲤鱼和罗非鱼等在稻田里,如今,稻谷已开始变黄,鱼儿也肥了,即将迎来“一田双收”。
广南县八宝镇牙龙村“稻+鱼”养殖户罗农飞介绍说:“插秧以后,我们就开始放鱼苗,到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收谷子,收完谷子之后就可以打鱼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稻谷和鱼的收入,对我们来说,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该基地今年还尝试着“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促进“稻+”多样化综合种模式发展。
广南县八宝镇牙龙村“稻+鱼”养殖户罗农飞告诉记者:“我们去砚山那边参观,一亩田里养出的虾子,收入可以达到7000-8000元左右。学习回来过后,我们试着发展“稻+虾”,如果今年成功了,到明年我们就想办法把这个虾子也放稻田里养起来,增加收入。
而在广南县八宝镇田房村的40亩虾塘里,工人正在清理虾塘,为种虾繁殖作准备。据养殖户介绍,第一年养殖,虾苗有损耗,今年的收入算是能保本,但明年的收入便会翻倍了。
广南县八宝镇田房村“稻+虾”养殖户黄仕祥介绍说:“因为虾苗在运输过程中有损耗,翻倍率少,我们投了三千斤的虾苗,算损耗50%,但还能翻两倍,卖到三千多到四千斤。”
一算经济账,今年尝到了甜头,明年,黄仕祥便打算将旁边的稻田流转过来,扩大养殖面积,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明年我们想把周边的那些稻田都流转过来,在增加养殖面积的同时,还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务工增加一定的收入,像投虾料、补虾、取虾的工作就需要他们。”广南县八宝镇田房村“稻+虾”养殖户黄仕祥说。
广南县八宝镇水资源丰富,以前当地村民习惯前一天晚上把鱼笼下到水里,第二天清晨就能收获活蹦乱跳的鱼虾。自从2023年推广稻渔综合实验种植项目以来,过去靠“逮鱼摸虾”挣零花钱的村民,如今在稻渔综合种植项目的推动下都成了种养能手,稻渔种养模式成了增收致富新途径,大家干劲十足。
广南县八宝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苗楚鑫向记者介绍道:“我们都是一直在推进八宝米和稻渔项目的发展,到今年,全镇保留了523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我们已经把传统“稻+鱼”的养殖扩展到现在的“稻+虾”,虾包含小龙虾、澳洲龙虾,引进这些先进的虾苗、养殖技术,目前来看,情况还是达到了市场的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它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既能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率,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在稻田中投放鱼苗、虾苗,鱼虾可以为稻田除草、除虫、增肥,而稻田则为鱼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八宝米品质,还能增加渔业产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原来我们核心区以牙龙村为主,现在要逐步延伸到沿河以下的八甲村、坝龙村,采取带领群众观摩,让群众从眼见为实的角度来认识到“稻+鱼”、“稻+虾”养殖带来的效益,现在逐渐有部分村民长期从事种植、养殖的合作社和种养主体都在逐步向我们申报,想要明年实施这个项目,预计到2026年全镇突破1000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说起明年的计划,苗楚鑫信心满满地说。(胡俊 黄国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