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问”答卷·富宁篇丨里达镇:“小菌菇”撑起“就业伞”
开栏的话
今年6月26日,省委书记王宁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会议上提出的“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 “五问”,为打好过渡期收官战擘画了行动指南。
即日起,富宁融媒推出《“五问”答卷·富宁篇》专栏,聚焦全县在产业富民、就业增收、改革赋能、乡村提质、防返贫监测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攻坚成果,以“五问”为行动标尺,以实干为笔墨,书写边疆振兴新篇章。我们将深入一线,挖掘典型,展现富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检验,奋力答好乡村振兴时代考卷的生动故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是群众之盼。近年来,富宁县里达镇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强化招商引资,为落地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产业项目扎根乡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挣上稳定钱。其中,云南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种植项目,就成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走进基地的滑子菇智能出菇车间,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屏上温度、湿度实时跳动,一排排菌棒整齐列队,圆润的滑子菇宛如撑开的小伞。工人们戴着手套,指尖轻捏菌柄,一旋一提便将鲜菇轻盈摘下,不一会儿,菌筐里就堆满了蓬松鲜嫩的菌菇。她们都是来自周边村寨的村民,过去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实现了就业持家两不误。
“来到这个厂做了七八年了,每天有一百七八到两百块钱的工资,我觉得还挺划算的,还能照顾娃娃。”里达镇达孟行政村冬瓜堡村民毛启香说。
同样是达孟行政村达孟二小组的陆进琼,过去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现在,企业稳定的岗位让她留了下来,每月几千元的收入既够孩子生活费,也能天天回家。“我两个娃娃还在读大学,来这点做工一个月有几千块钱,刚好够她们两姊妹生活费,我觉得还可以。”陆进琼说。
毛启香、陆进琼的经历,是企业众多务工村民的缩影。对于需要照顾家庭,又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这家菌菇企业就是“家门口的饭碗”。能撑起这样的“就业伞”,源于企业扎实的企业基础和成熟的运营体系。作为集食用菌“研、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云南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占地135亩,建有46间智能出菇车间和30间普通出菇房,全年不间断生产滑子菇、茶树菇、玉木耳等多个品种。
“目前生产滑子菇、茶树菇、玉木耳、粉木耳、龙爪菇、黑木耳、灵芝、鸡油菌等食用菌产品,年生产鲜菇6000多吨,产值4500万元左右。”云南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邱世埂介绍。
凭借优良品质,产品远销昆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稳定的生产规模,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我们平时用工75 人左右,高峰期用工达到120多人,每年支付群众务工工资达到300万元。”邱世埂说。
如今,里达镇的菌菇产业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支柱,更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靠山”。未来,企业还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我们将加强食用菌产业多品种研发,促进食用菌多品种种植,推广产品深加工,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邱世埂表示。
据介绍,下一步,里达镇将投资600万元,并整合上海援建资金500万元,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项目建设,包括新建21个智能可移动集装箱出菇房、500平方米初加工用房、200立方米冷库和2间烘干房。项目覆盖16个村小组,预计受益群众达687户3314人。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计划于今年10月建成投产,让小小菌菇撑起群众增收“就业伞”。(应文吹 蒙兴宏 李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