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浪翻滚,“中国八宝贡米之乡”——广南县处处飘溢着稻谷的清甜香气。在八宝镇,4.5万亩八宝米稻田迎来丰收季,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在秋风中泛起金色涟漪,与蜿蜒流淌的八宝河、错落分布的壮族村寨相映成趣,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画卷在大地铺展。

走进八宝镇平丰村的稻田,丰收的忙碌与喜悦扑面而来。几台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海间,锋利的割台快速“吞吐”稻穗,转眼便将饱满的谷粒收入车中;田埂边,农户们忙着转运粮食,欢声笑语伴着机器轰鸣,汇成丰收的乐章。“以前人工打谷,三亩多田要十多天才能收完,现在机器半天就搞定,省工又省力!”村民朱庭泽擦着额头的汗,望着满仓谷粒笑得格外开心。如今,农机一体化作业已成为八宝米收割的“主力军”,既大幅提升效率,又为农户节省了不少人工成本。

能让农户如此青睐,离不开八宝米的“硬核实力”。作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八宝米的种植历史已逾千年,明清时期便因口感软糯、香气浓郁被列为“贡米”,享有“洁白无瑕,优质慧中,米中之花”的美誉。而这份独特品质,源于八宝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海拔1600米左右的宜居环境,年平均17℃的温润气候,充足的日照与丰沛的降水,再加上肥沃土壤与八宝河水的滋养,让每一粒八宝米都饱含自然的馈赠。“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爱种八宝米,抗病力强还好管理,卖价也比普通米高,别人卖6块钱一公斤,我们能卖到8块—9块。”村民黄加业捧着刚收割的稻谷,话语里满是自豪。

丰收的背后,更离不开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广南县始终秉持“保种、保地、保水、保品牌”的发展理念,从全产业链发力,为八宝米产业插上“腾飞翅膀”。通过投入563万元实施大米加工提级改造、产业科技示范、良种繁育科研等项目,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插秧、统一除草”及病虫害绿色防控,让种植环节更高效、更科学;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量化技术,既守护了生态环境,又进一步提升了八宝米品质。“我们用科技改传统、提效率,不仅让八宝米产量稳中有升,品质也一年比一年好。”八宝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苗楚鑫介绍,全程机械化的推进,更让种植过程精准可控,为优质八宝米的产出筑牢了根基。

让“丰收粮”变成“增收钱”,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八宝镇创新推出“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稻香公司+N”合作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建立高产基地,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优化种植技术;依托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现代销售渠道,拓宽八宝米销路;更对优质片区实施订单收购,为农户权益“托底”。“我们流转土地建基地,签保底收购订单,就是要让农户种粮不愁卖、增收有保障。”广南县八宝那糇芒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明达说,如今越来越多农户靠着八宝米鼓起了腰包。

据统计,2025年八宝镇八宝米种植实际完成4.5万亩,超额完成计划的104.7%,覆盖9个村委会132个村小组15109户农户,预计总产量达22790吨,产值将突破8200万元。眼下,八宝米不仅是农户增收的“金扁担”,更吸引了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观赏田园风光,“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正让这片丰收的土地焕发新活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罗嫒龄 许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