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山市“四维发力”,探索“陪伴式”文明实践新路径!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要求,紧扣省级“兴边润滇”文明实践带建设要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群众需求出发,以“文明实践陪伴市民生活”为宗旨,通过“由外到内、从上到下”四个维度推动文明实践从“运动式”向“陪伴式”转变,使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外联资源,提供“家门口”的日常陪伴

文山市打破固有思维,强化阵地资源整合,有效落实“两中心融合”工作要求,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圆心,开展“线下线上”全域阵地建设,将“陪伴式”文明实践送到群众“家门口”。点位建在群众“家门口”,整合小区、商场、景区等公共空间建设文明实践点65个,依托盘龙河生态廊道、公交巴士等群众出行、健身聚集地,打造“沿河文明实践带”和“文明实践巴士路线”5条,将公共空间赋予宣教属性,在河畔边、榕树下、小区里、商场中随处可见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身影,让文明新风成为城市间流动风景;服务圈在群众“家门口”,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城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32个,群众步行15分钟以内即可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群众聚集地变活动开展地,使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去处”;云端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市融媒体“第一文山”APP搭建文明实践云平台,依托市级融媒的强大宣传力,为群众提供文明实践信息推送、点单晒单的“指尖式”服务,同时组织开展龙年“寻龙记”、中秋“诗词飞花令”等线上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打通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厘米”。
内聚力量,提供“解民忧”的暖心陪伴

文山市加大统筹力度,融合群团、社区、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坚持聚焦党委关注的重要事和群众关切的身边事,围绕“一老一小”以及特殊人群关爱,将“陪伴式”文明实践做到百姓“心里头”。服务“一小”,打造“五点半课堂”课后关爱和“益起童行”家长夜校活动品牌,着力解决未成年人课后辅导看护和家庭教育等社会难题,得到了省委有关领导批示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关爱“一老”,打造“益起助你”助老品牌,开展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助购等“十助”服务,以“小关爱”托起老年人的“大幸福”;帮助“一残”,打造“及时雨”助残创业就业志愿品牌,发布全省第一本《残疾人创业指导手册》,发起人向文获全国助残自强模范、省级道德模范提名和“云南好人”,该品牌获云南省第三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真正做到以文明实践解决百姓实际困难。
上承文脉,提供“树新风”的文化陪伴

文山市聚焦文化强国、强省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有效结合,以文明实践为抓手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浸润民心,打造了“陪伴式”文明实践新样板。下好文脉传承一盘棋,将历史文化根脉传承贯穿文明实践活动始终,将文笔塔、三七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为文明实践点,擦亮“一河一塔”城市文化品牌,围绕文笔塔打造读书会、诗词赛、篮球赛、青年夜校等品牌活动,围绕盘龙河打造“唱响盘龙”“吟诵盘龙”等活动品牌,以文明实践触动文化脉搏;织好城乡文明一张网,结合实际,以文化溯源为切口,组织各街镇推出“耕读文山”“村游文山”系列品牌活动;以文化服务为抓手,打造“志在身边”文明实践进小区和“好市连连”文明实践赶集日2个覆盖城乡特色活动品牌,切实挖掘城乡历史文化、丰富百姓生活,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建设,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中国志愿》杂志刊登;绘好文化探源一幅图,结合全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特色,率先在全州打造以“探文山寻文明”为主题的“六寻”文明实践地图,以文明实践的视角带领群众“寻访红色印迹、寻根历史文化、寻踪多彩非遗”,探索出一条具有文山文化辨识度的文明实践工作特色路径。
下连民心,提供“生活化”的情感陪伴

文山市始终坚持将文明实践深深扎根群众,从群众需求出发破解活动参与度不高的难题,以文明实践活动解锁邻里关系不睦的困境,将“陪伴式”文明实践嵌入百姓生活,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活动配送应众需,探索建立“群众点单、所站派单、群众评单、媒体晒单”文明实践模式,以群众需求“量身定制”活动套餐,从枯燥机械的书本宣教,转变为群众爱听爱玩的特色活动,陪伴群众三餐四季,文明实践参与度大大提高;活动融合破众难,创新打造“社区搭子·积分超市”,组建“永通大妈”等群众自治志愿队伍,吸引社区爱心企业人士参与,破解活动经费不足、参与度不高等难题,从“中心搭台、社区唱戏”转变为“中心主导、社区搭台、多方联动、群众唱戏”的特色路径,文明实践黏合力不断提升;活动组织为众享,在全市32个社区120个小区连续三年举办“文明实践邻里节”,开展了春节“千人送福记”、中秋“万人长街宴”等群众喜爱的爆款活动,两年来活动组织率和参与率提升了30个百分点,有力助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活动组织不再是“要我做”的任务,而是“我要做”的自觉,文明实践成为构建邻里和谐、推动社区治理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