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群众在家门前用水
牵住“牛鼻子”,开对“药方子”,就能拔掉“穷根子”。《决定》提出,实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大行动”。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行动。到2020年,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2620公里的安全隐患治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农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85%以上,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7万亩;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实现贫困地区和生态功能区家庭电气化;实现贫困村信息化全覆盖,特别是村委会、学校、村卫生室、村党员活动室通4G网络和宽带。
——实施产业脱贫行动。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村有1个以上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参加一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实现贫困村电商和网上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服务全覆盖。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原生态体验、观光采摘、农家乐、垂钓休闲、养生度假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手工艺、服饰、美食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托管、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畜禽托养等多种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实行按资分利、按股分利、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提高资产收益,增加贫困户收入。
——实施就业脱贫行动。让每户贫困户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生活技能,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00%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荐就业。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培训,加大向东部沿海地区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力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行动。以县城规划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旅游区为安置重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小集镇、民族特色村、旅游特色村等建设,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集中力量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家庭“4类重点对象”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资料图:易地搬迁移民新村——七星村
——实施生态建设脱贫行动。实施150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应退尽退、能退则退。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生态公益岗位的方式,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公益林、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管护工作,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大力实施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确保贫困村既有新房、又有新村。
——实施教育脱贫行动。构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控辍保学”100%。制定出台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资助办法。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鼓励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实施健康脱贫行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实施社保兜底脱贫行动。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加强“三留守”人员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实施金融脱贫行动。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推动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综合保险、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
——实施社会扶贫脱贫行动。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支持脱贫攻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超常规,在一个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一个指挥部
对文山这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就要从一开始就谋划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理顺真抓实干有效帮扶的体制机制,从组织保障、政策体系、队伍力量等多个方面对脱贫攻坚帮扶资源进行整合,确保各项帮扶政策贯彻落实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举全州之力向决战贫困、决胜脱贫发起猛攻,走出一条具有文山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